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尔沁沙地作为我国最大沙地,近几十年,受气候和人为双重因素影响,导致土地不断荒漠化,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深入了解该地区土壤特性发生的变化,将对荒漠化治理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研究区属沙丘-草甸相间地区,地貌形态多样、土地利用类型众多,决定了其土壤特性空间分布的复杂性。本文通过对科尔沁沙地典型沙丘-草甸相间地区系统周密的调查取样与试验分析,联合运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土壤物化特性的空间变异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1、土壤物理性质中毛管上升含水率、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量和自然含水率四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总体表现为草甸地土壤水分含量最高,沙丘地最低,过渡带居中。2、土壤化学性质中pH值受气候、土壤质地等影响,表现出湖泊周边草甸地碱性最大,沙丘地最小;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统计结果较一致,草甸地>过渡带>沙丘地。草甸地植被生长旺盛,其根系与土壤作用较强,土壤保肥能力强,而全钾呈现出相反趋势,主要原因为钾元素主要来源于含钾的原生矿物和粘土矿物,因此,沙丘地含量最高。3、运用地统计学分析研究区土壤物化特性的空间分布。结果为:各土壤特性属几何异向性;除自然含水率和pH表现了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他特性均为中等强度相关。经交叉验证,选择变差函数的最佳模型,并运用简单克里格插值法模拟土壤特性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出研究区中间偏东区域最大,以该区域为中心,分别向南北方向递减,而全钾受土壤母质影响表现出相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