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分析单侧与双侧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是对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7月收住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病史、症状、体征、术前X线、骨密度、MRI检查,确诊为单纯新鲜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无椎管内占位,无神经损伤。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单数行单侧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单侧PKP手术患者38例),偶数行双侧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双侧PKP手术患者37例),同时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术后次日指导患者在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嘱患者术后1月、3月、6月、12月、24月定期复查,并随访至术后2年;自住院之日起记录住院时间,骨密度值,骨水泥注射量、透视次数,评估术前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测量术前和术后责任椎体前缘高度、责任椎体中间高度与局部Cobb’S角,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患病后1周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并得到定期随访;单侧PKP和双侧PKP两组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骨折时间,骨密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单侧PKP和双侧PKP术前、术后腰背部疼痛VAS评分,责任椎体前缘高度、责任椎体中间高度和局部Cobb’S角进行组内比较,单侧组和双侧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间术后腰背部疼痛VAS评分,责任椎体前缘高度、中间高度和局部Cobb’S角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单侧PKP和双侧PKP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透5例,双侧组骨水泥渗透7例;单侧组临近椎体再骨折3例,双侧组临近椎体再骨折5例。75例患者PKP术后骨水泥渗透(8例)合并临近椎体再骨折6例。结论:对于老年人新鲜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治疗,采用单侧和双侧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均可取的满意的治疗效果;单侧PKP术与双侧PKP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骨水泥注射量少、骨水泥渗透率低、临近椎体再骨折率低等优点。所有病例中骨水泥渗漏的病例大多数在随访期间出现临近椎体新发骨折骨折,由于此次研究样本量较小,并且缺乏循证医学等权威信息的支持,初步表明骨水泥渗漏与临近椎体再骨折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