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气体栓塞是心内直视手术较为常见又危害巨大的并发症之一,手术过程中随着体外循环的建立,心腔打开,会有大量空气进入心脏及大血管内,残余的气体可能在主动脉阻断解除后随血流进入循环,嵌塞在脑、心脏等重要器官,造成局部缺血缺氧,甚至引发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目前尚无统一且公认有效的方法指导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腔的排气,本文将体位变化与术野充溢二氧化碳结合应用于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心腔及大血管的排气,通过比较气体栓子数量和气体排出速度,以及神经和循环系统的预后情况,得出最佳的排气方式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择行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120例,ASAⅡⅣ级,NYHAⅡⅣ级。根据对术中心腔及大血管采取不同的排气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A组:CO2+头低位组;B组:CO2+平卧位组;C组:单纯头低位组;D组:单纯平卧位组,每组各30例。采用统一的麻醉方式,标准的体外循环管理。通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开放至体外循环结束20min(P)、主动脉开放15min(P1)、CPB结束前10min(P2)、CPB停止后20min(P3)不同的时间段,观察心腔及大血管内气体数量及排出速度。分别在机械通气后(T1)、CPB开始10min(T2)、CPB开始30min(T3)、CPB结束10min(T4)采集动脉血气记录PH值和PCO2值。术中记录每组主动脉开放后心电图ST段明显改变或食道超声观察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患者例数。术后24h行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术前1d与术后5d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进行认知功能障碍评估。记录围术期发生的不良事件(脑梗以及死亡)。结果1.四组在从主动脉开放到CPB停止20min(P)这个总体时间段气栓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和D组气泡数量显著大于A组和B组;单纯体位变化的C组和D组之间,CO2结合体位变化的A组和B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四组分别在主动脉开放后的15min(P1)内,CPB结束前10min(P2)、CPB停止后20min(P3)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内,气泡数量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和D组气泡数量显著大于A组和B组;C组和D组之间,A组和B组之间气泡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内比较时,A组和B组在T2时刻和T3时刻的PH值较T1时刻降低(P<0.05),之后缓慢回升,接近基础值水平;PaCO2值较T1时刻升高(P<0.05),此后降低。组间比较时,四组患者PH和PaCO2在T1时刻、T4时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2时刻C组和D组PH值明显高于B组(P<0.05),PaCO2值低于A组和B组(P<0.05)。在T3时刻C组和D组PH值明显高于A组和B组,PaCO2值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时,C组ST段明显改变TEE监测心肌收缩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单纯平卧位组(D组)的ICU停留时间明显比单纯头低位组(C组)ICU停留时间长(P<0.05)。4.四组术后24h测得的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高于正常值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MoCA总评分在术后5d较术前1d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四组之间在术前1d和术后5dMoCA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四组患者在围术期发生脑梗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术野充盈二氧化碳能够显著提高心内直视手术排气速度并改善排气效果。2.术野充盈二氧化碳会引起明显的呼吸性酸中毒和高碳酸血症,但只要适当调节体外循环新鲜气体流量,就能够很快纠正二氧化碳带来的不利影响。3.体位结合术野充盈二氧化碳没有比单纯术野充盈二氧化碳提高排气速度和效果。4.单纯头低位不利于排出心腔内气体。5.尽管使用二氧化碳与否和不同体位下术中监测到的排气速度不同,总体上心内直视手术后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预后没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