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安是一道风景,不论电影内外;李安是一种现象,不论国内国外。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拥有多重文化身份的他,对于中西方文化现象和性别议题尤为关注。基于此,本研究将李安电影引进“性别与媒介”研究的视野,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试图将文化研究和电影作者研究结合,并综合运用女性主义以及电影作者等理论资源,结合中西方的文化现象探讨李安电影中性别形象建构。研究发现,李安电影叙事和表演的场景(载体)大致有三类——家庭、国家和江湖(社会)。其中,占据父权核心位置的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父亲,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只能选择妥协以达成和解;其次,以年轻子辈为代表的“浪子”逃离家庭走向社会,为的是摆脱父性的桎梏,寻找更多的个性自由和文化定位;最后国家的英雄在这里是作为“人”的出现,并以多种方式颠覆了好莱坞中的超级英雄形象,以重建非暴力英雄主义和反战叙事。李安展现的传统家庭中的女性话语,在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面前被压缩掩盖;国家叙事中的女性选择疏离政治与革命,以性别表演的方式展现其性别意识的觉醒过程;江湖中的侠女充满对爱情的追求和自由的欲望,消解传统武侠片中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究其根源,李安电影中性别形象与其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承者、西方文化的接受者的文化身份与背景密不可分。李安固有的温文性格使他的影片始终呈现一种和谐均衡的祥和平静,所以他给文化冲突与焦虑中的父亲以出路,让离家的浪子以新的姿态回归家庭。西方文化价值又使他追求个体价值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但他没有强化男女性别的对立,而是追求一种两性和谐,以及超越二元对立的普世的人性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