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电针刺对全横断脊髓损伤大鼠后肢感觉运动功能,脊髓损伤相关部位NTFs及受体和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SD成年大鼠24只分为假手术组,脊髓全横断损伤组(于T10,11椎骨之间全横断脊髓)和电针刺组(在T10,11椎骨之间全横断脊髓后给予外周穴位电针治疗),每组8只。于1、2、3和4周末对大鼠行运动功能的BBB评分,并于2、3和4周末行CSEP检测,最后对前两组行BDA追踪实验。另外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全横断损伤1、3、7和14天组和电针刺1、3、7和14天组共9组,每组8只,用于RT-PCR实验。分别取各组各时间点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脊髓损伤位点的头、尾侧脊髓和比目鱼肌用RT-PCR获得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和凋亡基因的表达变化图谱,用凝胶成像系统软件进行分析,以β-actin为内参,测定并比较各目的基因条带与β-actin积分光密度值的比值。采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及LSD-q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1)BBB运动功能评分:假手术组为21分,脊髓全横断损伤和针刺治疗1周组分别为0.14和0.67分;2周分别为1.57和1.95分;3周分别为2.57和5.24分;4周分别为4.67和6.28分。即针刺治疗组大鼠的BBB评分较脊髓全横断组有明显提高(P<0.05)。(2)CSEP测定显示:脊髓全横断损伤组各时间点均未检测到,而针刺组均检测到CSEP。表现为P1波、N1波潜伏期较手术组均明显缩短,P1-N1波幅较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3)BDA追踪显示:SCI大鼠损伤脊髓头侧背索左半部分可见BDA阳性纤维,但瘢痕内和尾侧端未见BDA阳性纤维。(4)RT-PCR结果显示:A:脊髓全横断手术后,①大脑皮质内被观察的基因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没有明显变化。②横断脊髓头侧术后不同时间点,TrkC(1、7d),PDGF(1d),Bcl-2(1、3、7、14d),Caspase-3(1、7、14d)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上调(P<0.05),而TrkB(3、7、14d)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下调(P<0.05)。其它因子NGF、BDNF、TGF-β1、FGF-2、IGF-1、TrkA、Bax无明显变化(P>0.05)。③横断脊髓尾侧术后不同时间点各因子表达变化最为明显。与假手术组比较,CNTF(1、3d),PDGF和TGF-β1(1、3、7、14d),FGF-2(1d),TrkB(1、7、14d),Bcl-2(1、14d)和Fas(1、3、14d)mRNA表达在不同时间点呈不同程度上调(P<0.05)。其他因子NGF、IGF-1、TrkA、TrkC、Bax术后表达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④在与腹角运动神经元连接的靶组织肌肉中,仅TrkC(3d)和Bcl-2(1d)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其它TrkA、TrkB受体及凋亡基因Bax、Fas等术后表达与假手术组均无显著性差异。B:针刺后各因子表达变化情况:①大脑皮质中针刺7天TrkB mRNA表达较手术组明显增加,而针刺后各时间点Bcl-2则明显较手术组降低。NGF、CNTF、BDNF、PDGF、TGF-β1、TrkC、Fas、Bax在针刺组和与手术组间比较未见显著变化。②针刺横断脊髓头侧FGF-2(3、7d),TrkB(3、7、14d)mRNA表达明显较手术组上调(P<0.05);而TrkC(7d),Bcl-2(1、3、7d),Bax(3d)和Caspase-3(1、14d)较手术组下调(P<0.05),NGF、BDNF、PDGF、TGF-β1、TrkA、IGF-1在针刺组与手术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③针刺导致横断尾侧各因子变化最为显著,针刺后NGF,PDGF,TGF-β1和Bcl-2(1、3、7、14d),TrkA(1、7d),TrkC(1、3d),Bax(3、7d),IGF-1(3、14d)mRNA表达明显较手术组下调(P<0.05),而CNTF、FGF-2和TrkB呈现了先增加而后降低的双向变化趋势,表现为针刺1d增加,3、7、14d降低(P<0.05);Fas在针刺3d增加,1、7、14d降低(P<0.05)。④在比目鱼肌,TrkA、Bcl-2(14d)和TrkB(7、14d)mRNA表达针刺组均明显高于手术组(P<0.05),而Fas(3、7d)和Bax(7d)mRNA表达则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TrkC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1针刺治疗明显促进全横断脊髓损伤大鼠后肢感觉运动功能部分恢复。2.针刺改变损伤位点头侧脊髓和与其相关的大脑皮质运动区,以及损伤位点尾侧脊髓和与其相连的骨骼肌内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和凋亡基因的表达,提示针刺改善大鼠后肢功能可能与这些因子的表达变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