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生产之要、水是生态之基,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在“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中,水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全球大气变化、极端天气称出不穷。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加之我们蓄水性工程缺乏,造成水资源日益缺乏的形势日渐严峻,用水矛盾日益严重,就更加突显出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和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国家也很重视农村水利建设,不断加大了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由于农村水利工程因为国家政策、体制方面的原因主要实行集体管理的模式,很显然,目前这种集体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学、持续发展的需要,加之长期以来的重建轻管等思想的影响,致使许多过去已经建成的水利工程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到位,老化失修的现象日益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特别是长宁县作为丘区县和传统农业县,只有抓好水利建设工作,才能为长宁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早日实现建设“四个长宁”的目标提供水利保障。因此,在加大水利投入和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将建设、管理、养护同步实施,加快我国农村公益性水利工程管护模式的改革,提高现有各种水利工程的使用效率和寿命,进一步实现各种水利工程的全面利用,充分发挥农村水利工程效益,从而促进农业、农村的生产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出于这个目的,本文通过以长宁县为例,运用公共产品的理论,认真对农村公益性水利工程进行了分类,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困难和成因进行了探讨,查找其原因所在,并结合长宁县农村公益型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情况,就怎么样加强和完善农村公益型水利工程的管护,改革农村公益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加大政府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拓宽管护资金来源,加快体制改革、推动产权改革、创新管护运行机制体制等。以解决现在普遍存在的“重建轻管”、“有人建无人管”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益型水利工程存在的县级水管单位“管不到”、乡镇政府“管不了”、村社农户“管不好”的问题。达到提高农村公益型水利工程的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发挥充分效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