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艾略特《灰色星期三》中的“传统”与“个人才能”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xc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S.艾略特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之一,他凭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现代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二十世纪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1917年发表的题为“传统与个人才能”的论文中,他提出了作家需要具有“历史意识”,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放在整个文学传统中进行,不断放弃自己的“个性”,在传统中寻找意义。他同时主张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做到“非个人化”,即在创作过程中逃避自己的个人情感和个人经历,客观地反映客观现实,或者说从传统中寻找“客观对应物”再现现实。在1933年发表的《追异神:现代异教入门》中,艾略特将文化传统和宗教传统融入他对文学传统的理解之中。  艾略特坚持在其诗歌创作中从传统中寻找创作灵感和素材,例如他在前期的诗歌中大量运用神话和宗教典故。本文试图运用艾略特的文学传统观探讨《灰色星期三》中的传统,分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灰色星期三》是艾略特皈依英国天主教之后创作的第一首诗歌,一共六个部分,前三个部分曾先后单独发表。通过研究发现,《灰色星期三》的诗歌结构和语言无疑受到了天主教仪式的影响,诗歌的标题和六节诗歌的框架与天主教的四旬节密切相关,而诗歌的语言则深受大主教安德罗斯的祷告词的影响。读者把但丁的《神曲》和《新生》与《灰色星期三》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艾略特借用但丁的类比技巧来展现主人公的炼狱过程。同时,通过研究诗歌的句法和语气,我们会发现诗人自己的声音也出现在诗歌中,而阅读艾略特的传记和信件则让读者发现《灰色星期三》中融入了诗人的经历。  本文认为诗人在这首诗歌中继续坚持自己的文学传统观,从天主教传统和但丁的文学传统中吸取诗歌素材和诗歌表达方式,同时,诗人的声音和经历出现在诗歌中,修正了他对“个性”在诗歌中的作用的看法。
其他文献
期刊
互文性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符号学家Julia Kristeva首先提出。此后,互文性成为文学理论和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新闻作为人类信息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