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殖民统治在香港开始后,由于失去祖国的保护,又无法认同殖民政府,香港人在身份上经历了一段迷茫期。20世纪中后期,香港经济腾飞,港人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抗争,建立了主体意识。在这之后,主体意识在后来的经济压力、“殖民主义”、“一国两制”和文化“无根”的同时作用之下转变成了香港本土主义思潮。在一些人的利用之下,香港青年受到煽动,他们以香港本土主义思潮为理论基础,建立社会组织与社团,并走向街头进行游行、集会等,向香港政府与中央政府表达意愿。同时,青年的“上街”运动也反作用于香港本土主义思潮的发展。由于青年对网络的使用,香港本土主义思潮传播速度更快,辐射范围更广,并开始往极端非理性的方向发展。本文在这样的逻辑关系基础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香港本土主义思潮变化的三个阶段进行梳理:在从自由往来到港英政府步步封闭这一阶段,港英政府的政策是香港本土主义思潮的形成和港人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诱因,还是香港青年运动产生的历史根源;在徘徊迷茫到主体意识萌芽的阶段,港人从“失落”开始,在不断搜寻记忆中摸索自己的身份认同,此时香港主体意识开始萌芽,香港本土主义思潮的雏形初现,并为香港青年社会运动埋下了伏笔;在从香港本土主义思潮兴起到“占中”的阶段,香港青年受到香港本土主义思潮的影响,开始进行社会运动。香港本土主义思潮也在社会运动中日趋体系化,“香港与大陆相异”“香港民族论”等思想观点愈演愈烈,“民族认同”这一借口使香港青年社会运动的主体更加奋不顾身。香港青年社会运动中“以武制暴”的情况也越来越多。第二部分探求香港本土主义思潮形成的原因:本文于这一部分引入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香港的社会状态催生出香港本土主义思潮。同时,基于马克思的社会变迁思想,本文认为,在经济衰退后的压力、政治矛盾的刺激和文化“无根”的不安之中,香港本土主义思潮得以形成。第三部分将香港青年运动与香港本土思潮放在一起分析,通过香港青年运动的变化来研究香港本土主义思潮对其的影响。这一部分首先对香港青年运动的演变进行梳理,总结其变化,即从民族情意结运动转变为港独运动,且暴力事件越来越多。其次,引入马克思主义中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性的理论,本文认为香港本土主义思潮对香港青年社会运动提供理论指导,并为其走上街头的行径推波助澜。最后,引入马克思主义中理论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并阐述青年运动的愈演愈烈在传播方式上为香港本土主义思潮提供了新的扩散途径,并促使思潮变的极端非理性化。最后,本文还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强调我们要在“一国”的语境下对香港青年进行引导,明确我国在香港问题上的法律界限,强化“一国”建构;从殖民地文化特点入手,从引领港人建立正确的国家观切入,强调以尊重为前提统一沟通语境,积极引导香港青年正确认识国情,从文化上引导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观;并把香港放在世界大背景中去分析,与其他国家的分离主义对比。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的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为理论基点,基于个人实地调研与文献考察基础之上,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出发,对香港近年社运再现动因、主体年轻化特点与化解策略进行思考。本研究认为,香港青年社会运动的再次发生,与香港本土主义思潮对其主体的影响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