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为污染的日益严重,污染土问题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污染土是由于致污物质侵入改变了物理力学性状的土。通常是由于土体受到三废污染物(废气、废液、废渣)的侵蚀,使土性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污染土的形成。土污染可能导致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受到破坏,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在已受污染的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尤其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对于污染土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开展了污染土的试验研究。但是,目前国内发表的关于污染土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有关环境保护工程和土壤学方面的,而纯岩土工程意义上的成果却很少,而且多以工程实例报道为主;针对碱性环境侵蚀下粉土的性质研究尚比较少,这些成果对于全面了解污染土的工程性质是远远不够的。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开展了碱性环境下的污染土的试验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对受到四种浓度(4.5%、9%、13.5%、18%)的两种碱溶液(NaOH和NH3·H2O)侵蚀的粉土进行了物理力学指标的测定,总结了各项指标与侵蚀介质的类型、浓度之间的变化规律;利用扫描电镜获得土体微观结构图像,并通过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程序和土微观图像孔隙分析程序对土体的孔隙参数、孔径分类参数、颗粒内孔隙参数进行采集分析;结合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微观结构研究结果,阐述引起土性发生改变的原因,揭示其侵蚀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污染后土样的基本物理性质和压缩性都发生了变化。NaOH溶液侵蚀的土样,随着溶液浓度增加,土样的质量、比重、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压缩系数a1-2均有增加,孔隙比降低。NH3·H2O溶液侵蚀的土样,除浓度18%外,随着溶液浓度增加,土样的质量、比重、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压缩系数a1-2均有增加,孔隙比降低,土样的各项指标在浓度为13.5%和18%处无显著差异。横向比较NaOH和NH3·H2O溶液溶液侵蚀下土样的各项指标发现,NaOH对于土样的影响要强于NH3·H2O。对于NH3·H2O污染土的微观分析表明,同一放大倍数下,孔隙面积占图像总面积的比例在中孔时达到峰值,并以中孔为分界值,前半段曲线呈升高趋势,后半段呈降低趋势;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大,在保持上述曲线型式的基础上,大孔所占比例呈降低趋势,其余三种孔径基本呈增大趋势,即各孔孔隙面积所占比例呈向较小孔径方向转移的趋势。对于NaOH污染土的微观分析,与NH3·H2O污染土具有类似的结果。对比NH3·H2O污染土和NaOH污染土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孔是前者孔隙主要构成部分,而中孔与大孔构成后者孔隙的主要组成部分。未污染土各类孔隙面积占图像总面积的比例呈以下规律,即:微孔<小孔<中孔<大孔。前三类孔隙,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大,各类孔隙所占比例亦增大,而大孔孔隙则无显著规律。在同一放大倍数下,NH3·H2O污染土和NaOH污染土随着污染浓度的增大,颗粒内孔隙的面积占图像总面积的比例呈增大趋势;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大,颗粒内孔隙的面积占图像总面积的比例亦呈增大趋势。横向比较两种污染土,发现同等浓度和放大倍数下NH3·H2O污染土较NaOH污染土具有更多的颗粒内孔隙。结合土体微观结构图像观测及数据分析,发现颗粒内孔隙以微孔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