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钛复合材料的多尺度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gtong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钛及钛合金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抗蚀性能佳等优点,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理想的结构材料。而航空工业的高速发展对其构件性能愈加要求苛刻,传统观念下,研究者总是追求钛基复合材料的增强相和基体呈均匀分布,仅产生有限的增强。因此,本文以石墨烯纳米片(GNPs)为增强体,广泛应用的纯钛和Ti-6Al-4V(TC4)为基体,利用粉末冶金调控GNPs的分布形态及基体的变形建立复合材料的多尺度结构,改善其性能。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表征复合粉体形貌及特性、材料组织结构等,测试了复合材料硬度、压缩等力学性能,探究不同高能球磨体系下石墨烯及尺度结构对其组织与力学行为的影响。利用不同高能球磨时间(0,2,5,10,15 h)制备单尺度构型GNPs/TC4复合材料,随球磨时间增加,复合粉体细化越明显,同时原位生成TiC。烧结后复合材料晶粒逐级细化,晶界TiC相层逐渐变厚,改善强度和硬度,塑性下降。球磨10h时,强度(1929 MPa)和塑性(17%)达到良好平衡,15 h时强度最高。利用不同粗细晶比例(9:1,8:2,7:3,6:4,5:5)建立双尺度构型GNPs/TC4复合材料,采用最高强度球磨粉体为细晶粉体与GNPs球磨混合,再加入粗晶粉体即原始TC4作为基体粉体。随细晶含量增加,“核-壳”结构越明显,细晶“壳”层变厚,提升强度和硬度,降低塑性。强塑性匹配最佳比例为7:3,其屈服强度1287 MPa,延伸率13%。利用三种不同球磨方式并引入不同GNPs含量制备分级复合构型GNPs/Ti复合材料。分步加入GNPs时,组织存在多种TiC形态且石墨烯较完整,提高强度。分步加入Ti时,形成非均质结构,晶粒间应力重新分布,改善塑性。随GNPs含量增加,强度增大,分步加Ti的0.5 wt.%GNPs/Ti复合材料压缩屈服1256 MPa,硬度为480 HV,比纯钛分别高出402%和238%。较于对照组均质组织的有限增强,非均质组织材料晶粒尺寸差异造成位错塞积,使其具有协调变形能力,改善力学性能。
其他文献
陕西彬长矿区作为大型煤炭基地黄陇煤田主力矿区,主采4#煤层,煤层埋深500~1000m,厚度4~26m,赋存条件复杂,灾害耦合叠加。为保证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高资源回收率,保护回采巷道围岩稳定,开展煤柱合理宽度及稳定性研究尤为重要。基于彬长胡家河矿402102工作面工程背景,采用岩石力学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研究方法,开展深部开采综放面煤柱合理宽度及稳定性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基于现场
针对日渐突出的深基坑边坡问题(基坑边坡变形、鼓胀、坍塌等),以西安市某深基坑支护工程为研究对象,借助于搜集资料、现场监测手段,进行了深基坑桩锚支护设计、监测分析、数值模拟分析及优化设计,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认识和结论:1、根据西安某深基坑支护工程的工程概况、场地条件,以及深基坑特点拟定“钻孔灌注桩+预应力锚索”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灌注桩桩间距1.6m,桩径0.8m,桩身嵌固深度7m;锚索3排,锚索长
在煤矿井下环境恶劣下,薄煤层工作面采煤设备仍以人工操作为主,导致采煤设备的工作效率降低,设备故障时间较长,工人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随着智能信息技术以及先进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煤矿井下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设备之间的协同控制已成为实现薄煤层工作面智能、安全、高效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薄煤层采煤机协同控制技术对薄煤层工作面的智能开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以神东煤炭分公司榆家梁4-3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为研究背
随着我国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广泛应用。近些年来,燃气供热逐步替代燃煤得到全国广泛的应用,煤改气工程得到大力推广及实施。但是,由此带来的燃气泄漏火灾、爆炸事故层出不穷,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本文针对航天五院西安分院东区B9锅炉房天然气泄漏爆炸事故防控开展研究。分析锅炉房存在的天然气潜在泄漏点和典型点火源的位置,通过FLAC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不同
液压支架是综采工作面的重要设备,用于支护和控制采场顶板。为实现综采工作面智能化、信息化、少人化生产需求,就必须对液压支架进行智能化控制。液压支架智能化控制系统中液压支架控制器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综采工作面的安全以及生产效率。本文首先对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工艺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液压支架控制器的控制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以STM32F103芯片为核心的液压支架控制器、基于CAN总线通信的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
煤层的地下开采会使其上覆岩层中形成导水裂隙带,导水裂隙带作为主要的矿井涌、突水通道,与煤矿的安全生产紧密相关。目前小保当一号井正处于开发阶段,采动引起的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尚有待研究。2-2煤层采动下的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及渗流特征,对于矿区后续的水害预测防治具有参考价值。本文选定陕北榆神矿区小保当一号井作为研究区,通过渗透试验、压汞法测试、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及数值模拟实验等手段,研究了区内导水裂隙带的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迅速发展,边坡处治技术也愈发成熟,但在边坡治理方案设计时对一些问题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如设计时未充分结合边坡的破坏模式、方案选型受设计者的主观影响、一味追求安全而忽略其他方面需求等,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所设计的方案不够安全或者不够经济。本文研究对象区域内的边坡设计仍以经验类比为主,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不利于节约工程成本。因此,为使边坡全面满足安全、经济、美观等要求,采用科学的方
图像融合的目标是将同一场景下不同图像的有效信息提取到一幅新的图像中,获取更全面信息,更有利于后续处理。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是图像融合的重要分支,红外图像反映物体的热辐射情况,可见光图像捕捉物体反射的可见光信息,两者具有较强的互补特性,对这两类图像融合是当前热门任务之一。目前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广泛应用于安防、军事、汽车等领域。本文主要针对基于显著性检测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内
榆神矿区赋存大量的优质煤炭资源,但是该矿区水资源匮乏,采煤活动会导致地下水资源漏失,破坏生态环境,诱发地质环境问题。本文以小保当一号井112201工作面为地质背景,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单采及复采情况下覆岩的变形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小保当一号井全井田进行开采影响分区预测。本文以实现保护水资源和煤炭安全开采为目标,从小保当一号井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入手,运用关键层理论、变形分析方法
森林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不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还是陆地上面积最广、结构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在保障林业生产、维护生态平衡以及应对气候变暖等方面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及时、准确、高效地获取林地变化信息对于林业部门监管林地资源显得极其重要。随着空间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出现为林地变化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