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不仅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农民利益的实现和整个农村社会的稳定。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不适宜性日益凸显。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供给现状来看,一方面,人们对新制度的需求已远大于实际制度供给,土地所有权虚置、土地使用权残缺、土地流转权受限、土地征收制度滞后等问题表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的有效制度供给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相较于农民对于制度的实际需求而言,一些过时或无效的制度仍然在发挥作用,成为阻碍农业现代化的障碍,从而造成了制度供给过剩。有效制度供给不足与制度供给过剩同时并存,使得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适时调整制度变迁方式,坚持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与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同时,创新核心制度供给,优化外部制度环境,这将有助于实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更加均衡、有效。全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首先提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面临着制度非均衡的问题。接着是有关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研究综述,然后阐释本文写作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最后对文中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是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的制度供需因素分析。首先简要回顾制度供需基本理论,明晰制度和制度供给在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分析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对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面临的制度非均衡问题进行详细探究。国家作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供给的垄断者,优先满足其自身的制度需求,而对于农民群体的农地产权制度需求不予考虑,甚至排除和限制某些农地产权制度供给,造成了有效制度供给不足;同时这种排除和限制性的制度安排又造成了制度的过剩。制度供给不足与制度供给过剩同时并存,形成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非均衡状态。第四部分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的制度供需结构优化构想。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面临的制度非均衡问题,结合制度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及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具体实践,从调整制度变迁方式、创新核心制度供给、优化外部制度环境等方面提出对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的制度供需结构进行优化的构想。第五部分为结论,针对当前我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面临的制度非均衡问题,提出应当把握制度供给时机、提高制度供给效率,坚持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与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进而实现制度供需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