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自体肺体外循环与人工肺体外循环对肺的影响。 方法:选择健康杂种犬16只,体重15±1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自体肺体外循环组,利用杂种犬自体肺作为氧合器。对照组为人工肺常规体外循环组,利用鼓泡肺作为氧合器。自体肺组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升主动脉、左心房插管,开始左心辅助循环;肺动脉、右心房插管,开始右心辅助循环。人工肺组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右心房、升主动脉插管,连接人工肺,开始体外循环。两组采用相同的心肌保护、心脏停跳方法(冷晶体停跳液)。自体肺组体外循环过程持续肺通气,呼吸频率20次/分钟,呼吸比1.5:1,潮气量20ml/kg;人工肺组体外循环期间通过调整血流、通气比近似于1:0.5,控制动脉血氧分压不至于过高。两组体外循环均持续1小时,于体外循环前、停机后第5、30、60、90分钟分别测定两组:右心房、左心房白细胞记数,并计算其比值;肺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两组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结束后,分别取肺标本(右肺下叶3×3×2cm~3)行病理学检查。两组于体外循环开始、体外循环第15、30、45、60分钟测量动脉 重庆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血氧分压。自体肺组在整个体外循环期间连续监测肺动脉压。所得数据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自体肺组与人工肺组体外循环过程中各时间点动脉血氧分压差异无显著性;体外循环后右心房、左心房白细胞比值自体肺组低于人工肺组,各时间点差异均有显著性;体外循环后自体肺组肺动脉压低于人工肺组,其中第30、60、90分钟时间点差异有显著性。自体肺组体外循环后,动脉血氧分压高于人工肺组,差异有显著性。自体肺组在整个体外循环过程中,肺动脉压低于20n盯旧g,且肺动脉压维持平稳正常肺标本组织学检查示:体外循环前病理检查两组肺组织结构基本。体外循环后自体肺组肺标本毛细血管轻度淤血,轻度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聚集。无肺水肿、肺不张;肺泡腔隙基本正常,无明显肺组织损伤性改变。人工肺组体外循环后毛细血管、小静脉严重淤血,中性粒细胞显著积聚。 结论:自体肺体外循环技术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能提供满意的氧合;而且较人工肺能获得更好的肺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