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因是对原因的知觉和推测。西方学者认为基本归因偏差是一种习惯性的将行为归因于行为者的个人特质,而忽视行为发生的情境因素的归因倾向。这种偏差具有文化的普适性。对此,不少东方学者提出异议。本文从《国语》中提取大部分归因行为,对归因的偏向进行数据统计,讨论《国语》的归因的形态,特征,原因以及与文化的关系。 第一章绪论主要提出研究该问题的原因、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描述《国语》归因行为的基本概况,做出初步的数据统计。得出的结论是:在归因部位上,情境归因多于个体归因;在归因知识来源上,外源性知识多于内源性知识。 第三章从内外因角度讨论产生《国语》归因偏向的原因。内因包括信息、信念和动机。外因包括地理环境、立国心态和典训制度。 第四章分析史官归因特征背后的理论依据,即史官的内隐理论“渐变论”的形成成因;分析了归因背后史官的旁观者心态和国家主义立场。 第五章归纳出国语归因模式图,并总结史官归因的推衍传承方式及对文化的影响。 总之,史官归因对感性的、经验性的认识持肯定态度。撰史是在回忆的情形下进行的,事件和背景构成一个良好的格式塔,才使得归因时内外因素得以均衡。这种偏向是中国人在农耕社会的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中以一种适应性的进化方式所逐渐习得,也是中国人在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中赖以生存和延续的一种基本的认知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