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研究 目的:既往大量研究证实内皮素-1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如微血管功能障碍、冠状动脉钙化、心肌梗死等,机制可能与其参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支架内血栓形成等过程有关。稳定性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冠心病人群防治的最常见类型,其远期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寻找与其预后相关的新的生物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迄今为止,尚无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预后关系的相关研究的报道。据此,本研究以首次明确诊断的稳定性冠心病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探讨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其心血管预后的关系。 方法:连续入选自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因胸闷或胸痛住院并明确诊断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3154例。采集所有符合条件的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并录入病历信息采集表。大内皮素-1的水平通过酶联免疫方法进行测定。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大内皮素-1与临床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两年随访,随访的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大内皮素-1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进行分析。分析比较大内皮素-1水平高于中位数和低于中位数的两组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 结果:本研究入选的3154例在我院首次明确诊断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平均年龄是58.5±10岁,男性所占的比例高达73.24%,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患病率较高,分别为63.57%和77.01%。患者的体重指数为25.73±3.18 kg/m2,为超重状态。大内皮素-1的浓度是0.3(0.22-0.45) pmol/L。两年的随访过程中共有189例(5.99%)心血管事件发生。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将患者分为两组:事件组(n=189例)和非事件组(n=2965例)。事件组较非事件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大(分别为60.39±10.67和58.38±9.95,p=0.008),高血压的比例高(分别是75.66%和62.8%,p<0.001),左室射血功能差,大内皮素-1的血浆浓度也较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内皮素-1与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炎症指标和肾功能有显著的相关性。矫正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中与大内皮素-1有显著相关性及单因素Cox回归中p<0.1的指标(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左室射血分数、血沉、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肌酐)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内皮素-1与心血管事件独立相关(比值比:1.802,95%可信区间1.196-2.716,p=0.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大内皮素-1高于中位数水平组的患者生存率较低(p=0.016)。 结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两年随访的大样本临床研究提示,血浆大内皮素-1的基线水平具有独立判断其预后的临床价值,为大内皮素-1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信息。 第二部分 大内皮素-1在早发心肌梗死(≤35岁)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我国心肌梗死的发病呈明显年轻化趋势,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内皮素-1是最早发现的血管内皮来源的血管收缩因子,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密切相关。既往研究证实,作为内皮素-1的生物前体,大内皮素-1参与了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发展,并与其未来的心血管预后有关。遗憾的是,尚无有关大内皮素-1与早发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报道。本研究系统分析了500余例早发心肌梗死(≤3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大内皮素-1在早发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61,863例心肌梗死患者中,连续入选心肌梗死发病年龄在35岁以下且均在我院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565例早发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进行评定,根据狭窄的部位和严重程度赋予对应的分值,最后进行整合。收集每例入选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检测其实验室指标的水平,其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通过酶法进行检测,大内皮素-1的浓度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测定。随访工作通过电话或门诊复诊的方式完成,事件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血运重建(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因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衰再次住院。大内皮素-1与早发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通过ROC曲线下的面积来表示大内皮素-1对早发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能力。 结果:随访时间为37.8±24.9(月),发生事件92例:全因死亡9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8例,血运重建45例,再住院30例。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将患者分为两组:事件组(n=92)和非事件组(n=432)。事件组的高血压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2.39%和31.71%),左心室的射血功能较差。两组的年龄、高脂血症、糖尿病及冠心病家族史所占比例,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炎症指标及肾功能的水平无明显差异。与非事件组相比,事件组患者的大内皮素-1的中位数水平较高(事件组为0.44pmol/L,非事件组为0.29pmol/L,p<0.001)。矫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左室射血分数、Gensini评分、肌酐,大内皮素-1与心血管事件呈独立正相关关系(比值比:3.00,95%可信区间:1.92-4.68,p<0.001)。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67,大内皮素高于0.3pmol/L的界限值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敏感性为74%和特异性为62%。 结论:研究分析了565例发病年龄在35岁以下的心肌梗死患者随访3年余的资料,结果提示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早发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独立相关,提示大内皮素-1可能是早发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