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阶层差异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ongde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多元和经济的加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贫富差距悬殊、阶层固化等社会问题。经济、文化和组织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使得各阶层在子女的教育培养方式和效果上千差万别:家庭经济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直接决定了子女个性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人际交往)上的成功体验和表现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家庭出身带来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等先赋性条件对大学生后天的生活学习及个性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人际交往的观念和行为上、动机和能力上。本文试图以社会分层的视角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阶层差异及形成原因。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以华中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以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状况量化社会阶层(家庭背景)状况,以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行为和类型以及社交体验和自我评价量化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从调查数据中查探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阶层差异,通过相关分析的结果解释社会分层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机制及应对之策。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及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而明确大学生人际交往、社会阶层等相关概念,并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量化两者,并结合已有研究和相关量表展开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会阶层进行回归相关、卡方差异分析。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总体上,样本的群体性特征明显,自成三大阶层(弱势阶层、中间阶层和优势阶层),大学生人际认知偏差严重,人际行为较好,但交往体验不佳,大学生人际交往性别差异不明显,但在年级和专业上差异明显;但不同社会阶层上,大学生人际认知中的自我认知、人际行为能力以及交往类型都与家庭背景呈明显的正相关趋势,而他人认知与家庭背景负相关;大学生人际交往受其父母的人际交往、家庭沟通方式、成长的环境、交往对象的选择、社交费用以及自我评价影响明显;而这些影响因素在各阶层中的分布差异悬殊。得出结论:正是这些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家庭背景因素在各阶层的不均衡分布,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群体性特征明显,形成三大阶层的交往分层现象。随后阐述研究发现:社会分层通过家庭经济文化观念和能力的代际传承以及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结的方式,将家庭背景优势转化为社交优势。最后是思考与建议部分:相比后天的努力,家庭背景对大学生自我发展和人际交往的影响更为深远,作为起着社会流动助推器作用的教育,正在成为一种促进向上流动地力量,同时,也正在成为一种阻碍一部分人口流动地障碍,尽管如此,后天努力和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仍是弱势阶层可以也是仅有的借以改变命运的救命稻草。
其他文献
城市广场体育活动已成为大众健身的主要方式之一,突发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也使城市广场体育的安全成为一个焦点问题。纵观国内现有的研究都是集中在城市广场体育活动自身特点以及
课堂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能力。在培智学校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不仅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还
期刊
本文考察了小学生在不公正分配情境下恢复公正行为的规则偏好,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以代币和实物为实验材料,以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小学生为被试,采用分配范式和最后通牒范式进
期刊
学位
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显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呈现出下降趋势。虽然党和国家一贯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状况,制定了各项政策法规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但是这种趋势仍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