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机制研究——以洞庭湖湿地为例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是当今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被科学家誉为“地球之。肾”,湿地保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湿地和候鸟保护区,在调节长江洪水径流、保护物种基因或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洞庭湖湿地保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法制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以及对洞庭湖湿地过度开发等因为,造成洞庭湖湿地日益减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湿地原有的调节气候、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特殊生态功能逐步被削弱,甚至部分丧失。通过立法来建立洞庭湖湿地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使湿地保护工作由点到面,从而解决洞庭湖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因此,本文分析了美国、巴西、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在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总结了我国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方面立法上的不足,根据我国目前在湿地法律保护方面的具体情况,希望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立法从点入手,先建立“一区一法”从而更有效的达到保护湿地的目的。
其他文献
学位
研究灭螺剂氯硝柳胺在鄱阳湖湖滩草地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可能的降解中间产物,并对其自然降解规律、机理进行分析探讨。采用现场模拟施药的方式,通过场地选取和现场布置,研究阳光、降水、土质、地势等自然环境因素对氯硝柳胺迁移和自然降解的影响。采集三个连续深度的土壤样品,以甲醇为萃取剂,经超声萃取-真空抽滤-蒸发浓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土壤中的氯硝柳胺及其降解产物。对测定所得数据进行整理,绘制
土壤污染直接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经过若干物理化学过程,使化合物的数量明显降低,但环境风险并没有因此消失,还有相当数量的污染物滞留在土壤中,随着环境
本研究以贵溪市河潭镇苏门约0.5亩废弃的Cu/Cd复合污染农田为例,在对试验区进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采用3种不同稳定剂及不同投加比对受污染农田进行修复处理,分析不同稳定剂、不同投加比处理后的土壤Cu/Cd生物有效态含量、Cu/Cd酸浸出含量和有效氮磷含量。通过分析土壤环境指标与肥力指标对小白菜重金属含量以及生长状况的影响,找出影响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进而推论出该类型重金属污染土壤复垦的关键
磷化工业的迅速发展给磷石膏的处理利用带来巨大难题,随着磷石膏的排放量每年以千万吨增加,但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程度远不足以消除其对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本文提出利用磷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