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教育有官学、私学之分,私学是指与官学相对应的一种民间教育形式,主要包括私人讲学、家学以及私塾、书院等教育。唐代私学兴盛,究其原因,在于官学的式微与科举导向的影响,与官学相比,唐代私学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官学教育的不足,作为文化传承赓续的重要途径之一,私学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文拟以唐代的私学为研究切入点,来探讨私学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专题的形式对一些文学现象作一定的私学阐释,其中涉及到文学嬗变的学术背景、文学的地域性、家族性等内容。此外,文人的文化心态研究也是侧重点之一。其一,私家讲学与文学。唐代的私学讲学,规模较大的有王通的河汾之学,中唐的《春秋》学派以及唐初的《文选》学。王通河汾设教,主要内容为经学的传授,其经世致用的文学观也多为唐初史家、政治家所继承,并对唐初文学观的建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唐时期,时代剧变引起了社会上求新、求变的改革思潮,在此背景下,啖、赵、陆《春秋》学派登上历史舞台,其“学以干政”的政治批判精神对当时的元、白等人的讽喻诗派及古文运动皆有很大的影响。此外,唐初《文选》学兴盛,加之科考以文取士,文人皆奉《文选》为圭臬,几乎家有其书,他们在创作上自然也多齐梁之风。其二,家学与文学。家学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科考取士的影响,唐代的世家大族皆致力于诗赋的教育,家训中有着浓厚的劝学崇文意识,如杜甫《宗武生日》、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卢仝《寄男抱孙》等。另外。诗文传家也使得唐代文学家族极为兴盛,父子兄弟竞称为文的现象也甚为普遍,如博陵崔氏、弘农杨氏以及平陵窦氏皆以文名著称一时,成了当时文学世家的典范。其三,唐人隐读与文学。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动荡,官学式微,士子多隐居山林,修文习业以备科考。受传统隐逸观念和佛、道思想的影响,隐读文人的创作主要表现山林之趣及其孤寂落寞的情怀。另外,在唐人小说中,许多题材皆是描写文士隐读山林时的各种际遇,对此作详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隐读的文化意蕴。另外,唐代书院、私塾蒙学等初级教育,虽非私学的主要模式,但其对文学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书院为文人读书治学之所,习业之余,文人也多有创作,其诗作既有对功名的向望,也有一定的隐逸情怀。再者,私塾、蒙学等初级教育对唐代诗文的普及与传播也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总而言之,唐代的私学,无论是私人讲授,还是士子的隐读山林等其它形式,皆重视诗文的教育与学习,这也为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提供了契机,当然,唐代文学的兴盛,其原因纷繁复杂,但毫无疑问,唐代私学重文的文化传统肯定是其重要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