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老龄化问题为社会与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养老压力,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医疗与养老相叠合的需求,兼顾医疗与养老服务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逐渐被推广。在医疗服务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分布最广、离老人最近的医疗机构,其在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联合养老机构、整合养老服务的方式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扩大养老服务覆盖率。面对当前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资源分离、部分功能利用率低、居民信任度不足、相关规范滞后等现象,本文从建筑角度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计策略,以期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龄化问题为社会与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养老压力,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医疗与养老相叠合的需求,兼顾医疗与养老服务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逐渐被推广。在医疗服务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分布最广、离老人最近的医疗机构,其在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联合养老机构、整合养老服务的方式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扩大养老服务覆盖率。面对当前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资源分离、部分功能利用率低、居民信任度不足、相关规范滞后等现象,本文从建筑角度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计策略,以期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老年居民之间的衔接,完善其功能设置,使医养结合模式在社区层面得到推进,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医养服务。
本文首先通过资料查阅,对医养结合的定义、发展、基本形式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定义、功能、规范进行了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然后结合资料查阅和问卷调研,对作为服务对象的老年人的基本特征与需求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长沙市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现场考察,发现当前服务中心特点及问题,最后从政策和建筑设计层面将医养结合模式下卫生服务中心发展重点进行概括,并从建筑角度总结出详尽的设计策略。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筑设计方面,本文认为中心应该在前期对社区老年群体及周边其他设施进行充分调研,在医养结合模式上,在支撑辐射模式外寻求联合运营和整合照料的可能性,并根据医养结合模式合理设置老年特色功能和组织老年流线,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空间环境,同时考虑长期发展的需求,预留改造余地。
其他文献
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园,完成产业园建筑的合理布局是实现健康适用、高效使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业园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产业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夏热冬暖地区夏季热冬季暖的气候环境,以及产业园占地面积大和建筑面积大的原因,使得夏热冬暖地区产业园建筑一直很难摆脱“高能耗、高碳排放”的问题。以建筑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针对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的特点来强化产业园建筑的布局设计,尽量减少产业园建筑的能耗,是实现夏热冬暖地区产业园建筑绿色生态发展的重要路径。
本研究内容从产业园建筑的热环境、风环境、以及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耗过快的问题日益凸显,装配式建筑的运用对于建筑能耗问题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资源相对匮乏,建筑节能目前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装配式建筑在我国表现活跃,国家制定各项政策大力支持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装配式建筑现已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新焦点。
基于此发展背景,笔者结合自身所处环境发现,湖南农村地区已存在自发性装配式住宅建设情况,但相对粗放的农村自建住宅且缺少正确引导,照搬国外装配式住宅形制显然与我国农村水土不服。在新型建造技术及新型建筑材料的
现阶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时代,文化的自信、教育的发展,依旧是当前重要的发展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各国文化也在相互交融,文教类的建筑过于追求形式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的表达,如何汲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适宜当代人使用的建筑空间,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在传统文教类建筑中,书院与佛教寺院作为传播儒、释文化的载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筑,其独特的空间形式投射出自身的教育文化和理念,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学习。
论文主要以传统佛教寺院与书院的“学修”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
传统村落相关研究作为近年来的学术热点,值得我们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深入探讨,以挖掘其在促进社会发展中价值。截止2019年,我国已完成五个批次、共计6819个村落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都已立档,将得到基本保护。但作为国家标准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是基于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过于宏观和粗泛,缺乏不同地域特色的差异化发掘。我国目前对于传统村落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制
自然通风技术既有利于节能环保,又能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改善室内环境,值得大范围推广。塔式高层住宅在中国所占比例较大,尤其是近年来土地集约化越来越严重、土地价格持续走高、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更是应运而生了数量众多的塔式高层住宅建筑。目前,多数塔式高层住宅建筑的自然通风效果较差,并且缺乏适合其使用的自然通风方式,这不但会增加塔式高层住宅建筑能耗,还会降低其室内空气品质。因此,如何将自然通风技术有效的应用于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趋同,建筑地域性缺失。中小学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中小学校作为义务教育的载体,其建设尤为关键。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建筑师对建筑的地域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中小学校建筑地域性研究也愈渐成熟。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环境各异,不同的民族产生不同的民族文化,成就了我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多元化。本论文以建筑标准设计视域下的中小学校建筑为研究对象,重点基于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场地环境、材料技术、民俗文化和时代背景等六个方面分析影响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因素,从而归纳出建筑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动,陆路交通网络建设在不断的发展、调整、优化,以期加强区域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强度,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在当今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便捷互通的交通网络体系成为区域之间和城市之间实现高效经济联系的重要途径,各类资源要素更高效快速的流动,以此实现区域城市间的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因此,通过探讨区域陆路交通可达性与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推动区域交通设施
城市的公共空间被称之为城市的“客厅”,是我们进行人与人之间交流重要的场所。街道不仅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没有偏见的反映着城市的本质,同时也为我们日常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体验提供了平台。在现代城市中,街道快速化建成手段使得居民的生活空间在被不断地挤压和侵占,以至于出现了日常生活空间碎片化的现象,但这也促使居民的行为活动与紧张的街道环境产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通过“行为-环境”的方式创造出的街道
中国园林的演进历程自近代以来呈现杂糅意识形态下的错位发展,本土园林语汇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濒临“失语”。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种重视知觉体验、关乎审美意趣的本土建筑艺术似乎正在跟现代生活渐行渐远。因而在中国当代园林理论建设中亟需加强转译及设计语言的研究,使园林设计语汇尽快回归母语,实现中国园林真正的本土化可持续发展。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首先,结合文献整体梳理了中国园林从古至今的演进历程,
在全球普遍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也逐步加深,而阿尔兹海默症作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已是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我国已经成为阿默症患者最多的国家,但社会对该病的认知并不深。建筑领域近年来也有少数人开始关注阿默症患者的养老情况,但我国社会接纳阿默症患者的养老机构不仅数量很少而且也基本没有特别护理单元。针对阿默症患者在我国社会的生存现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养老床位和特别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