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密度化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住区的空间形态对城市区域风、热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粗糙度是评估宏观尺度的城市下垫面通风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将其引入尺度更小的城市住区中,结合住区空间形态设计指标进行测算与分析,可进一步丰富城市下垫面的粗糙度研究内容,完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参考标准,使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住区建设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GIS技术在建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城市住区空间形态研究与粗糙度研究三方面的综述整理,明确了粗糙度在风环境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GIS技术在城市空间形态与粗糙度关联研究中的潜力。同时,深入剖析了我国关于城市住区等中微观尺度空间的粗糙度研究的不足,发现粗糙度等城市风环境的宏观评价指标与住区空间形态设计指标的联系较弱,致使城市住区的生态评价和设计标准体系不完善。作者通过梳理粗糙度测算及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GIS构建高密度城市住区粗糙度测算模型的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选取合肥市政务区作为研究区域,并以容积率、建筑形式、布局方式三个住区空间形态指标作为粗糙度影响因子进行分析。通过进一步量化住区样本的设计指标,从而获得样本的空间信息模型和分析指标。最后,分别对全区域住区进行粗糙度测算和空间分布特征插值分析,将所得测算结果与样本住区的三个空间形态指标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现,政务区范围内的住区粗糙度分布特征与住区周边环境、经济、交通等条件具有一定关系;在相关性分析中,住区容积率与粗糙度呈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852,两变量间的拟合方程为y=1.79-4.69 x+3.57 x2-0.41 x3,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容积率的提高,住区粗糙度数值也会随之增大,对城市的通风阻碍作用也会增加;住区建筑形式和布局方式的相关性系数及拟合方程相似,相关系数较小,仅与粗糙度呈现低度正相关,表明一般情况下随板式建筑单体规模占比和行列式布局的群体规模占比的增加,住区粗糙度有较大可能随之增加。论文最后提出,在城市住区规模占比较大的城市中,建立以粗糙度为参考的城市住区空间形态控制指标组合,将有利于提高城市住区设计合理性,优化城市通风环境,保障市民身心健康,也可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一定贡献。图[43]表[3]参[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