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是社会生产活动中重要的投入要素,能源为经济生产部门输入原材料、热量、动力等,能源的供给规模和构成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质量。能源消费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是环境中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能源消费的规模和种类构成直接影响着环境的发展质量。在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产业分化程度较低的时期,能源消费增速低,供给充足。随着经济发展加快,产出规模不断加大,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会逐步增加,社会生产能力释放,生产方式多样化和生产活动的频繁度增加,产业细分程度加深和新兴行业的出现,衍生出对不同类型能源的需求,从总量和构成上来看,能源的需求侧市场越来越大。但是,能源的供给有限性和主要能源的不可再生性限制着能源供给侧的持续性发展,环境的有限承载力要求与环境系统调节能力相适应的废物排放,能源供需失衡问题就会显现。资源型经济即资源依赖型经济,是指资源禀赋高的地区,在自身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支持下,通过发展资源性产业获得经济增长的一种发展模式。该种模式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要素投入,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有较大比重,对第三产业存在挤占效应,导致经济持续发展乏力。加之资源型经济对能源的消费量较大,会产生大量的固、液、气污染物,严重污染地区环境。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维护好生态利益,研究资源型经济能源效率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山西省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煤炭资源禀赋先天优势使得山西省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煤炭资源,产业结构“重型化”特点突出。长期以来对煤炭的开采利用不仅使得资源存储量急速减少,能源密集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释放的大量污染物,严重影响了环境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受阻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下,研究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山西省能源安全与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开展研究,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阐释,然后以产业间、产业内两个层次来分别研究一般型和资源型经济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并作出结论性预判。其次,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和VAR模型,从长期和短期两个角度出发,研究山西省产业间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方向和程度,并与非资源型省份山东省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拉氏分解为基础,研究产业内部行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变动的贡献程度。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山西省第二产业对能源的使用量占比极高,是能源消费的主力军。二是从短期来看,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为负;但从长期来看,第二产业占比与能源效率负相关,第三产业占比与能源效率正相关。三是山西省第二产业内的资源性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整体上有较为显著的负影响。四是山西省提高能源效率要以第二产业为重点,优化产业内部结构的同时提升行业能源效率,同时抓好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第三产业低能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