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部论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家的想象及营造这一社会文化现象,以试图回答这么一个研究问题:在当下中国都市中,拥有或者说期望(aspire to)拥有都市中产生活方式的个体,如何营造自己的家?展开这项研究的现实场景是正在迈向“全球城市”之列的上海。在此,都市空间正在城市开发和住房商品化进程中发生重构,而其中围绕住房消费而凸显的都市中产生活方式,正在界定并呈现着一个形成中的中产阶层。这是一个具有较大异质性的群体,它的形成包含了这样一个过程,即其成员或试图进入它的都市居民借助来自历史、媒体和房产营销等文本的象征资源,想象中产的生活方式,打造自己的家居,并将其建造成表述他们阶层归属的物化文本,也即他们使用媒体的日常场所。这个过程,一方面包括了人们对家所在区域、小区的环境、家的空间布局等的选择,同时也包括了在家庭使用和消费媒体,并由之重塑着家的格局和边界。为此,我借鉴了文化社会学、文化地理学、都市文化学等的理论资源,采用了田野考察(包括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的方法,获取并解读了如下三类不同的经验材料:(1)对居住于上海不同行政区域的65位被访者所展开的深度访谈的访谈录音,(2)入户考察而得的对访谈者家居格局和使用的田野观察笔记,以及(3)媒介呈现和房产营销的文本。通过对于上述资料的分析,我论述了以下四个理论观点。第一,在当下的上海,人们对于中产生活方式的想象和追求,参照的是经由市场逻辑所支持的流行话语,它经过对历史的重新剪裁和建构,采选了想象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上海的繁华过往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现代、时尚等元素。第二,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视域内,这套话语将中产阶层表述为主流阶层,并自然化这个等同,也就是将中产生活方式表述为普适性生活追求的蓝本,并通过关于城市以及都市生活“本真性”的宣讲自然化和物质化这一建构。第三,身处在这样的结构关系中的个体,又无可避免地参与到这一常规化和日常生活化的运作过程当中。他们整合、使用上述的想象资源,展开家居建设这个“对话的想象”,也就是在上海这座城市经营自己的家居空间,以实现自己阶层的归属和区隔。在对安家过程的自我表述中,他们呈现出一方面是对于安全、隐私、秩序、区隔或个性、时尚等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在获取或维系中产生活过程中的不上不下、焦躁不安的心态。第四,物质化了中产生活方式的想象与追求的家居空间,不仅沉淀着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关系,而且也构成了一个双重中介的场景,即一方面媒体的中介和联结作用发生在家这个场所,另一方面家又作为使用媒体的场所,并因此而中介媒体的中介—联结的功能。概括而言,这部论文以上海为个案,考察了具有较大内部差异性的、被自我或他人称为中产阶层的一群人,显示他们对于中产生活方式的想象和追求这一社会文化现象,探讨他们的“居家”如何发生,尤其是它如何作为一个意识形态化的过程,一个阶层形塑的过程,一个意识形态的象征、物化和表达的过程而发生。这部论文采用了来自不同学科的理论资源,分析了不仅是关于住房、家居和生活方式的媒体文本,而且是这样的媒体呈现在人们建构家这个日常生活场所的实践中如何得以运用并中介。与此相应,这部论文以更接近于文化社会学和都市人类学的方式提问,并试图将在“传递观”和“仪式观”下容易被传播学研究所忽略的考察对象(譬如,琐碎单调的日常生活,关于家的观念和家居建构的日常实践,在家居这一日常生活场景中如何嵌入媒体等)纳入传播学考察的范畴。这部论文的不足在于访谈对象选择的受限,以及经验观察的方式和范畴相对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