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湿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缺乏满意治疗手段。现代研究发现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是其发病的基础,而细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是诱发或加重其免疫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内服及外用五味消毒饮治疗湿疮,观察症状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外用湿敷对湿疮细菌定植的改善,减少湿疮发作频率,为治疗湿疮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方法:
1.在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间,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病例中,选取确诊为湿热型湿疮患者56例。所有病例①中医诊断均参照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标准,②西医诊断均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皮肤性病学》第七版教材。将所得的病例按照时间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8例,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发病性别、年龄及病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1).实验组
①内服五味消毒饮并随证加减。如果患者瘙痒剧烈,影响睡眠,可嘱咐其夜晚服用盐酸赛庚啶片1片。
②外用五味消毒饮煎汤湿敷,敷于患处,每日2次,每次半小时左右。
(2).对照组
①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内服。如果患者瘙痒剧烈,影响睡眠,可嘱咐其夜晚服用盐酸赛庚啶片1片。
②外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内制剂氧化锌油擦剂;渗出控制后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每日一次。
3.观察两组治疗前以及治疗3周后的临床疗效(参考SCORAD评分及EASI评分),及中医主要症状临床改善情况,两组皮损处细菌培养治疗前后的对比。
结果:
1.治疗1周后对照组与实验组评分均显著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周后较第1周评分均显著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2.实验室细菌培养,实验组治疗后细菌培养转阴性6例,治疗前后对细菌转阴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细菌培养转阴性2例,治疗前后对细菌转阴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改善中医症状方面,实验组治疗3周前后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3周前后比较也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1.加味五味消毒饮治疗湿热蕴肤型湿疮在短期内疗效与龙胆泻肝汤无差异,但在长期疗效及预防复发方面优于龙胆泻肝汤。
2.五味消毒饮加味能明显改善湿疮皮损处细菌定植,而龙胆泻肝汤则不能。
3.对于改善中医症状,五味消毒饮与龙胆泻肝汤可达到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