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虎汤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本方在《伤寒论》是用以治阳明热证的主方,在温病学范围是用治气分热证的代表方,两类疾病均属里热证。本方由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四味药物所组成,其功效主要是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后世以本方为主,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下,不断扩大白虎汤证适用范围,除用于急性传染病外,还用于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多种病症的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白虎汤被广泛地运用于高热性疾病,本人从中国知网进入中国期刊数据库,查阅整理白虎汤文献,本文以2000-2009年近10年来的期刊文献为依据,对白虎汤的临床应用及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发现白虎汤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所涉及的系统、科别、病种就有近100种之多,临床医家使用白虎汤的时机皆以发热(高热)、热性病证为主,以上的统计也表明白虎汤治疗这一类疾病的疗效是相当受到肯定的。本文针对近10年112篇白虎汤治疗临床各类疾病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为临床使用提供有益借鉴。白虎汤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各科发热性疾病。在每个疾病中,本文都总结疾病的病机、主症、主要伴见症、药物加减规律四个方面。本方所治疾病的病机基本上都是阳明热证或温病气分证;常见病位是以中焦阳明为主,并涉及脾、肺、膀胱、三焦等,里热亦可波及卫表。按照卫气营血辨证,大多属于气分证,也可涉及到营分和血分,而见闭窍及动风表现。临床表现以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特点。阳明之热,或上迫于肺而见鼻煽气促、咳嗽痰黄;或耗伤肠道之阴而见大便秘结;或兼夹湿邪阻于中焦而见舌苔黄腻。故白虎汤多有加味使用之情况,本文对白虎汤的各种加味使用,从药物选择、配伍规律、以及剂量都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本文通过对现代临床应用白虎汤的范围及经验的总结研究,提出白虎汤的临床应用,只要是属阳明热证或温病气分里热炽盛证,就可以不分科属、不分病种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