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区刺鲳生长与资源的研究

来源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近20多年来,海洋捕捞力量超速增长,东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状况总体已严重衰退,但近年来资源监测和捕捞资料显示,刺鲳这种过去只有少量兼捕的非传统捕捞对象的渔获数量上升趋势非常明显,在底拖网作业中2001~2005年CPUE稳定而且缓慢增加,在东海北部、黄海南部的深水流网作业中,刺鲳是三大优势渔获种类之一,日益引起关注。而对东海区的刺鲳尚缺乏资源状况、分布的规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系统研究。   本文利用2001~2005年东海区底层28°00~32°30N,125°00E以西,禁渔区线外的东海区大陆架海域拖网调查资料和生物学测定资料,利用ELEFANⅠ软件估算生长参数,拟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估算死亡系数,利用Beverton和Holt模型评价资源利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刺鲳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生长参数为:L∞=267.8mm;K=0.45;t0=-0.63a。用FiSATⅡ软件中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总死亡系数为Z=3.55,利用Pauly公式和詹秉义等推导的M和最大年龄tλ的线性回归方程求得自然死亡系数M=0.81,捕捞死亡系数F=2.74。刺鲳的开发率为0.77。刺鲳生长拐点年龄ttp=1.91a,拐点体重为Wtp=137.4g,相应的体长为182mm。补充年龄(tr)为0.67a,对应的叉长为118mm;首次捕捞年龄tc为1.10a,对应叉长为145mm;临界年龄为1.78a,相应临界体长为177mm;最小性成熟叉长为118mm,此时年龄为0.67a,因此刺鲳的捕捞年龄应在0.67~1.78a。   根据Beverton和Holt的单位补充量等渔获量曲线,现行渔业点即F=2.74,tc=1.10a位于最适产量区内,表明目前对刺鲳的资源利用较为合理,接近最大持续产量。增大捕捞强度和推迟开捕年龄到最适开捕年龄1.25a均可以增加产量,所增加的产量最多仅为2.81%左右,综合经济效益和可行性等因素,可以保持目前的捕捞强度F=2.74和捕捞规格Lc=145mm不变,不仅能够获得较大渔获量,而且能够保持刺鲳的资源稳定。   2001~2005年连续5年的东海底拖网调查资料表明,刺鲳渔获量虽然有所波动,但在总渔获量的比例却持续上升,2005年达到4.4%。在所有鱼种中排位基本保持在第4位,在2003、2005年渔获量甚至超过银鲳(Pampus argenteus),CPUE最高达167.3kg/h,平均为1.49kg/h。从单位渔获量月变化和季节变化分析结果来看,秋季8、9月是刺鲳分布范围最广,资源密度最高的月份,也是刺鲳的主要盛渔期,渔场主要为鱼山渔场、江外渔场和长江口渔场。在东海渔业资源总体衰退的情况下,刺鲳渔获量稳定且缓慢增长的重要原因在于开捕年龄较为合理,也就是网目尺寸较为合适,可见,控制网目尺寸对保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东海区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河口最大浑浊带是一个与河口环流、潮汐动力、沉积物的侵蚀与沉积等直接联系的动态现象,在径流量、输沙量大的河口,最大浑浊带持续存在。它在河口沉积过程中对泥沙的聚集与运输
“捕捞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渔业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一艘渔船(或船队)在一段时间内(年或季)所能生产的最大渔获量。影响捕捞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渔船规格(尺寸、功率、舱容、吨
底拖网调查是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底拖网调查数据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部分站位无对象鱼类分布,调查数据为零值;二是少数站位的资源密度远较其他站位要高,造成
本研究以我国南方沿海一带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黄鳍鲷(Acanthopagruslatus(Houttuyn))为研究对象,对其与免疫相关基因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进行克隆,并将其推导
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猪油、鱼油和磷脂,制成5种配合饲料,并用新鲜缢蛏作为配合饲料的对照.经过7个月的饲养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脂类营养对中华绒螯蟹亲本培育、生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珠大国,目前珍珠总产量高达1800多吨,占世界珍珠总产量的90%以上。在这1800多吨的总产量中,淡水珍珠占98%以上,其中90%以上是由三角帆蚌育出的。目前我国养殖的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