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人类活动高度聚集的空间单元,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设施不均等城市问题,制约了城市进一步的健康发展。这些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部分归结为信息不完全、资源效率不高、城市管理滞后等。其中信息不完全或者说不确定性因素是造成资源浪费和城市管理滞后的关键因素。因此,为建设更加高效、绿色宜居的城市,世界各国开始探索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应运而生。智慧城市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学技术为发展基础,推动城市向更加高效化、节约化和宜居化发展。目前智慧城市在我国已经开展了三批试点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经济、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如何?智慧城市能否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进而提升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效率?这些问题都需要回答。因此,本文对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建设的智慧城市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三个方面进行了政策效果评估,并探索了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对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机制。此外,引入经济距离权重,探究了空间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一结果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同样成立,并通过了PSM-DID的检验,同时机制检验表明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为:通过扩大城市资本存量、发展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促进智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2)智慧城市的试点建设对城市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不显著。通过研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对城市运行中关键资源(水、电)的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智慧城市的试点建设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由此说明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在资源利用方面智慧化的技术覆盖不到位,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短板。(3)智慧城市试点建设能够降低环境污染水平,但对降低工业烟粉尘的作用还未显现。智慧城市降低环境污染的路径为:通过降低第二产业产值,调整产业结构,并进一步发展经济降低环境污染。(4)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还未完成,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还未显现。经济增长和工业二氧化硫、工业废水在空间计量回归中存在着EKC倒“U”型关系。科学技术能够抑制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但是现阶段其显著性并不强。说明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降低环境污染物的作用还未显现,同时工业生产仍然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