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各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哪个国家的青训事业变强了哪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就腾飞了。因而加强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的研究,建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青训体系是保证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一改过去中外对比的跨文化研究范式,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以学校为主体的美国篮球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德国优秀青少年运动员支持系统等典型成功案例进行个案分析,通过这三部分的具体、深入的案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旨在探索这些不同国度、不同项目、不同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等条件下成功案例的共性特征及潜在规律,使我们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视野下审视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建立的合理性特征(包括涉及青少年运动员培养路径的选择、选材、训练、竞赛、组织管理、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工作),为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的建立带来借鉴和启迪。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巴萨的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典型的俱乐部培养特征。这种培养模式强调了运动员训练过程的长期性、系统性。 (2)德国“支撑系统”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寻求运动员在某一专项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与其所处的支撑系统所获得的累积效应间的线性轨道关系,即更加注重青少年运动员长期训练中的生物学改造的合理性。 (3)美国学校篮球形成了中小学——大学——职业队或俱乐部的“金字塔型”培养发展路径。该培养体系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与竞技训练的有机结合上,以及完善的训练制度、竞赛制度、管理制度的运用上,即凸显了培养过程中的制度优势。 (4)无论是拉玛西亚青训营、德国“支撑系统”理论、还是美国学校篮球的成功培养系统,都既具备良好的社会环境背景的支持,又具备有效地运动员培养的执行系统,只不过所采用的方式不同罢了。 建议: (1)与国外成功案例相比较,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环境支撑系统的薄弱。因此,仅仅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训练理念或经验,改变训练方法、手段等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弱势项目的格局。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我国运动员培养系统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培养模式,又要尊重本国的具体特征。 (3)体育宏观发展战略应当有所调整,即应加大对基础阶段训练的投入,同时要努力发展大众体育,降低体育运动准参与门槛,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体育人口短缺、选材困难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