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准确地辨证,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目前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辨证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少统一的客观化辨证标准,不少医家根据自身临证经验进行诊断,对心律失常辨证施治各持不同的意见,存在一定分歧,没有规范客观的辨证标准。本文立足于吴承玉教授提出的“藏象辨证理论体系”观点,对心律失常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及分型进行深入研究,再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总结心律失常的病位病性与基础证、复合证的组合规律,使心律失常中医辨证更加规范化。研究意义:藏象辨证理论体系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以五脏为病位的核心,结合病性来立证,以规范的原则反应疾病“证”的基本特征,既有诊断的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本文梳理历代文献,对心律失常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进行规范化整理。根据辨病为先、辨证结合的现代中医诊断思路,首次将藏象辨证理论体系与组合规律应用于心律失常,构建心律失常辨证思维新模式,使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更加规范、易于掌握,以利于指导临床实践。研究方法:首先对心律失常的历代中医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心律失常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病位病性、脉象特征。运用回顾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收集310例心律失常病例,对病例中症状、病位、病性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构建“心律失常诊断信息表”,总结心律失常的基础证以及复合证的组合原则、规律,规范心律失常的辨证诊断。研究结果: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梳理,认识到心律失常在中医学中多以“心悸”来命名,心律失常发病原因有外感邪气、正气虚弱、情志、饮食等,主要病位在心,与肺、脾、肝、肾关系密切。根据310例心律失常病例调查结果分析,得出“气阴两虚,瘀血阻心”的基础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病位病性分布特点提出心律失常的复合证,使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更加规范严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