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运用语言来实现各种交际目的。为了顺利地实现这些交际目的,就要选择和使用恰当的策略。曲解就是这样一种策略:第二说话人在已经正确理解第一说话人话语意图的基础上,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利用第一说话人话语和语境中的某些条件,故意歪曲第一说话人的话语意图。曲解不但广泛存在于影视和文学作品中,也普遍被运用于外交、辩论、广告和日常生活等各种言语交际场合。它体现了交际主体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主动地对信息和交际过程进行操控。因此研究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提高言语交际的能力和效率,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人们怎样更有效地运用语言来实现交际目的,从而丰富和深化语用学理论。本文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大量的语料,从前提、运作机制、动机和效果等几个方面对曲解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本文明确地界定了曲解的概念和特征,更清楚地分辨了曲解和以往研究中经常混淆的那些概念。第二,本文分析了曲解建构的前提,即剥离语境后,第一说话人的话语中存在的可能被第二说话人利用的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在可辨识的语音、词汇、语义、语用等语言各个层面的表现。第三,本文通过对言语交际的模式和步骤的分析,探讨了曲解的运作机制。我们认为,交际的内部过程如推理和反应等在我们的大脑中并不是转瞬即逝的,也不是单向的。第二说话人在形成应答计划并选择语用策略时,可以回溯推理的过程,重新利用那些被排除掉的假设。第四,使用交际策略必然是出于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而曲解的交际目的就是曲解的动机。第二说话人可能出于以下动机进行曲解:回避话题、抵御侮辱、调侃揶揄或出于恶意(使对方难堪、激怒对方或诬陷栽赃),作者还可以通过建构曲解来制造幽默。作为交际策略,交际主体使用曲解也并不能确保达到交际目的,也即曲解策略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成败的标准在于第一说话人和交际第三方对曲解的反应。本文通过分析使用策略后的直接和间接效果,发现影响曲解策略取效的有三个重要条件:交际对象、交际场合和使用频率。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要随着语境的变化,有意识地不断调整自己的交际策略,最终达到交际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