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床旁超声动态观察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ute cardiogenic pulmonary edema,ACPE)患者治疗前后肺水分布及清除特点,探讨该技术在早期客观评估急性肺水肿治疗效果中的作用。方法:2018年05月至2019年07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室诊断为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72例患者被纳入研究(苏大附二院6例,昆山一院66例)。纳入标准:符合全部临床标准(急性呼吸窘迫,端坐呼吸,体格检查,呼吸衰竭);至少符合两项辅助检查结果(胸部X线或CT检查有肺充血的明确征象;在肺超声检查可见多条B线存在;超声心动图显示充盈压力升高;PICCO测量肺水增加;NT-proBNP显著升高)。排除标准:年龄<18岁;妊娠;有心脏移植史;气胸、间质性肺病、ARDS、肺纤维化、重症肺炎;鼻面部畸形;气道大量分泌物者;昏迷患者;ST段抬高心肌梗死。所有急性呼吸困难患者入抢救室后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吸氧并进行多功能生命体征的监测。采集NT-proBNP、hs-CRP、cTnI、CKMB、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同时完成动脉血气分析的送检,然后半卧位行床旁肺部超声,并行胸部影像学检查。符合纳入标准的ACPE患者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同时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记录治疗前后每小时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氧,查体注意心律、心音、肺部啰音等变化。患者呼吸困难明显改善(显效+有效)后,相同体位下再次行床旁肺部超声及血气分析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基本生命体征、血气指标变化及肺水分布特点、清除情况,以判断床旁超声在早期客观评估急性肺水肿治疗效果中的作用。结果:最终64名患者获得完整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为74.6岁,≥65岁患者占84.4%。患者中新发的急性心衰占25.0%,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占75.0%。心衰基础病因主要是缺血性心脏病,其次是高血压病、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及非心源性疾病。ACPE患者的NT-proBNP均显著升高,大部分患者hs-CRP升高,约1/2患者CKMB升高,约1/3患者cTnI、SCr升高。64名ACPE患者在治疗时间中位数2.35小时(1.5,3.2)后,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除舒张压变化不明显外(p>0.05),其余基本生命体征及血气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p值均<0.05),肺部B线数量显著减少(43.0±2.3vs30.4±2.3,p<0.001)。入院两肺八个胸区肺水分布比较:右下侧胸区(R4)最为明显,左上前胸区(L1)相对较少,治疗后各胸区B线积分均有明显降低(p<0.001),右上侧胸区(R3)B线清除速度快于其它胸区B线清除速度(p<0.05)。入院时,测定肺水分布最多的在下胸区(R2+R4+L2+L4),其次是侧胸区(R3+R4+L3+L4),治疗后上胸区(R1+R3+L1+L3)B线清除速度快于其它胸区B线清除速度(p<0.001)。治疗前B线积分与心衰等生物标记物的相关性分析发现,B线积分与NT-proBNP呈显著正相关(r=0.716,p<0.001),与hs-CRP呈低度正相关(r=0.370,p<0.05),与 cTnI、SCr、CKMB 无相关性。结论:对于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在急诊抢救室通过床旁超声动态监测肺水及其清除情况是可行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B线积分与NT-proBNP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肺水肿治疗有效后,不同胸部区域B线积分均有明显降低,表明B线积分可作为评估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