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当前中国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社会需求日益迫切。目前国内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短、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不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在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和特色,探讨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了介入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提出了两种具体介入模式,力图推动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际介入。本研究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重点界定了本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社会工作。第二部分,概述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国内外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彼此合作的现状;分析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足,认为国内应该借鉴美国和香港等地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合作的经验,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第三部分,阐述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通过比较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特性、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工作对象,发现二者既有差异又存在共同之处,这为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前提条件。第四部分,论述了构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保证了两种模式构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第五部分,创造性地提出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种模式;并对两种模式进行区分,以便高校根据自身实际进行模式取舍。两种模式分别是: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引入模式、学校社会工作者介入模式。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引入模式构建的内容包括:(1)学校社会工作的三个重要理念,(2)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引入模式的目标,(3)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引入模式的实施策略,(4)对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引入模式的评价。学校社会工作者介入模式构建的内容包括:(1)学校社会工作者介入模式的目标,(2)在学校社会工作者介入模式中,学校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角色定位,(3)学校社会工作者介入模式的实施策略,(4)对学校社会工作者介入模式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