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子有效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_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苑子(Astragali complanati semen)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R.Br.)的干燥成熟种子,是一味补肝益肾的传统中药。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许多研究表明沙苑子具有抗衰老、降脂保肝、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但是有关沙苑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系统的研究报道很少,本论文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两方面综合分析,为在更多领域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有利于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制备沙苑子乙醇粗提物,采用有机溶剂分级萃取的方法得到四个部位,即沙苑子乙酸乙酯部位,石油醚部位,正丁醇部位以及水部位。并对所得到的四个部位及其粗提物做了体外抗氧化(包总还原力测定,DPPH·/O2-·两种自由基清除体系)、抗补体,抗Hela宫颈癌,抗炎活性的筛选评价。结果表明沙苑子正丁醇部位显示出相对较好的抗补体活性,石油醚部位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当达到最大浓度200μg/ml时,癌细胞抑制率为67.61%,其作用效果与五氟尿嘧啶阳性对照组相当。乙酸乙酯部位是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抗Hela宫颈癌细胞增殖作用和抗炎作用的活性部位。且其极性适中,综合考虑,优先选择乙酸乙酯部位进行进一步分离纯化。通过大孔树脂柱层析,得沙苑子总黄酮和总皂苷。同时也提取了沙苑子总生物碱和总多糖。并测定了它们的含量,分别测得总黄酮含量37.10%,总皂苷含量45.68%,总生物碱含量2.85%以及总多糖含量为24.27%。同样也对这四大类做了抗氧化,抗补体,抗癌,抗炎活性的筛选。结果表明:总黄酮具有较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抗补体活性及抗炎活性。当浓度为0.6mg/ml时,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0.72%,当浓度为1mg/ml,其抗补体抑制率为45.70%,当浓度为200μg/ml时,抗炎活性中NO释放抑制率为66.42%。总皂苷具有较好的清除超氧阴离子以及抗炎活性;总生物碱具有较好的还原力和抗癌活性。而总多糖未显示出良好的活性。对乙酸乙酯活性部位分离纯化得到五个单体化合物,并通过NMR,MS及文献比对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EE-A:鼠李柠檬素-3-O-β-D-葡萄糖苷,EE-B:毛蕊异黄酮,EE-C:芒柄花素,EE-D:鼠李柠檬素,EE-E结构未解出。前四个单体均属黄酮类。对此五个化合物做了抗Hela宫颈癌,抗炎活性的评价。其中抗Hela宫颈癌细胞中,芒柄花素,鼠李柠檬素是沙苑子中抗Hela宫颈癌细胞增殖活性的主要成分,当它们浓度为100μg/ml时,其抑制率分别为65.95%和52.60%。对于抗炎活性,EE-E的活性相对较好,当浓度为100μg/ml时,能够抑制80%以上的NO释放。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政府职能的重要性已经日益突显出来。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理论,从某种意义上对公民社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思路。文章
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主权国家政治统治的延伸与政治思想的体现,既是一个国家“兼收并蓄、自我完善”的真切表达,又是一个国家“蓬勃发展、日新月异”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为培养当代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文通过使用SGAVE项目推荐的教材、教学大纲等资料.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利用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通过对比实践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的选择,分析数
本文综述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技术、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介绍了单分散聚合物微球;阐述了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磺酰脲类除草剂检测中的意义。以砜嘧磺隆为模板分子,以MAA为
随着中亚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其与我国政治文化交流增多,中亚留学生已经逐步正成为来华留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在西安留学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为例,从其留学原因、构成特点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IgA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临床研究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IgA肾病蛋白尿的单病例随机对照研究目的:观察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IgA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水泵水轮机作为抽水蓄能电站的核心部件,是我国抽蓄电站国产化进程中的关键技术。在水泵水轮机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机组并网时存在较大的不稳定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机组的特
本文根据黄刺蛾在新疆发生的实际情况,从现有地理分布、潜在危害性、受害植物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可能性、危险管理难度5个方面出发,建立量化分析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定方
社会组织,又称非政府组织(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简称NGO)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较短,还处在发展的初期,其自身建设还存在着很多的不完善之处,其存在的社会环境还不十
研究背景与目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致病因子,但研究已证实90%以上感染在无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可自行抑制,仅5%~10%发展为持续感染,而仅持续感染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