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精髓,以其独特的魅力被视为传统文化的瑰宝。而意象,尤其是文化意象更是诗歌的灵魂,文化意象在古诗中的运用十分普遍,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古诗的魅力得益于文化意象的充分运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文化意象论越来越成为中国诗学、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也是翻译研究,特别是古典诗英译研究的热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文化意象是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在其英译中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转换,同时也要考虑文化的转换。本文旨在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古典诗英译中文化传递的问题,探讨文化意象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具体策略。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从本质上来看,翻译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文化翻译。在翻译中,如何实现文化内涵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转换成为判断译文成功与否的一条重要标准。而文化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文化内涵的表达效果。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和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具体策略。归化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归化翻译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主张在翻译中运用目标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于目标语读者;异化派的代表是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异化翻译则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提倡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形式,努力再现原文的文化色彩,更好地传达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
归化与异化两种策略之争一直贯穿中外翻译历史。过去,归化在翻译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而异化则处于从属地位。然而,在中国古典诗英译中,归化翻译不利于文化意象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传递。21世纪的今天,随着高科技特别是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以及经济贸易的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人类历史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全球化。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异化成为翻译的趋势,这种趋势也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上。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全球化下文化交流的特点所致(全球化的趋势、语言的吸收性和渗透力、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抵制性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翻译观的改变所致(翻译的目的、翻译的忠实性和读者的期望和接受能力)。这种异化策略在文化意象英译中具体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即:完全直译、直译加文化信息补偿(文外加注和文内明示)、音译。强调对源语文化意象的充分如实传递实际上凸显了异化法在各种翻译策略中的主导地位。然而,异化翻译也有限度,行不通时,还要借助于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