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次血液透析对透析中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yan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大约50%~90%的患者有高血压,仅少数患者能将血压控制在满意的范围。透析患者合并高血压,可增加心脏后负荷,导致左心室肥厚,发生心肌重塑,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也可增加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可进一步损伤肾脏,使残余肾功能下降,从而增加透析患者的住院率、死亡率。透析患者最常见的高血压类型是容量增高型,常表现为透析前血压较高,经过透析超滤脱水,水钠潴留症状缓解后血压恢复正常,下一次来透析时,血压再次升高。另一类高血压不伴容量增多型,常表现为顽固性高血压,透析脱水并不能缓解高血压,且越透越高,或呈持续升高状态,联合应用多种降压药物效果不佳,即发生在透析期间的高血压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命名比较混乱,如透析患者的高血压(hypertension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透析相关的高血压(hemodialysis-associated hypertension)、透析间期的高血压(interdialytic hypertension)以及透析中高血压(intradialytic hypertension)等。对其发生机制及治疗尚没有统一的认识。本研究通过观察单次透析对透析中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功能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情况,探讨透析中高血压患者透析中血压升高的机制,为透析中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第一部分:单次血液透析对透析中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目的:通过对透析中高血压患者透析前、后心率(heart rate,HR)、每博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全身血管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等心血管功能情况的研究,探讨心血管功能在透析中高血压的形成中的作用,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3个月以上患者18例,符合K/DOQI ( kidney Disease Outcome Quality Initiative)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5期诊断标准。每周血液透析2~3次,每次4~4.5小时;透析器为CT-190,血流速在200~280ml/min之间。患者透析结束后达干体重(临床评估与生物电阻抗评估),单次血液透析Kt/V大于1.2。18例患者分为两组:透析中高血压组(透析后期或透析结束时MAP升高≥15mmhg的患者)10例,透析中血压平稳组(透析后期或透析结束时MAP升高或降低<15mmhg的患者)8例。两组透析患者于透析前休息10分钟分别测量透析前、透析1小时、透析2小时、透析3小时和透析结束时心率及无瘘侧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于透析前、透析后用多普勒超声测试仪检测SV、CO,并应用公式计算SVR(SVR=MAP/CO),将透析前后SVR、CO比较,求其变化率{X变化率=(透后X-透前X)/透前X}。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血液透析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透析前两组患者的年龄、透龄、干体重、身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钙、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透析前两组患者的MAP、HR、SV、CO和SVR无统计学差异(P>0.05);2血压平稳组透析后SV、HR、MAP与透析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O较透析前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SVR较显著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透析中高血压组CO、HR、SV较透析前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差异(P>0.05),SVR较透析前显著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3透析中高血压组SVR变化率、MAP变化率显著高于透析中血压平稳组,有统计学差异(P<0.50),CO的变化率显著低于透析中血压平稳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SV、HR的变化率与透析中血压平稳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小结:对于达干体重的透析患者,单次透析治疗可增加全身血管阻力。但透析中高血压组全身血管阻力增加幅度大于透析中血压平稳组,心输出量下降幅度低于透析中血压平稳组,提示单次血液透析可通过对心输出量和全身外周血管阻力的影响改变患者透析中血压的状态。第二部分:单次血液透析对透析中高血压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目的:通过对透析中高血压患者透析前及透析后的血清肾上腺素(adrenaline, Ad)、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d)、肾素(plasma renin activity,PRA)、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um,NO)的检测,探讨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在透析中高血压形成中的作用,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病例选择与分组同第一部分,分别于透析前及透析结束时留取血清标本。Ad、NAd、PRA、ET-1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NO的检测采用硝酸还原酶法。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血液透析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即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透析前两组患者Ad、NAd、PRA、ET-1、NO、ET-1/NO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2透析后两组患者Ad、NAd、PRA水平较透析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3透析后透析中高血压组NO水平较透析前显著降低,ET-1、ET-1/NO水平较透析前显著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4透析后血压平稳组NO水平较透析前显著降低、ET-1/NO水平较透析前显著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ET-1较透析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5透析中高血压组与透析中血压平稳组比较,NO水平的变化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ET-1、ET-1/NO水平的变化率显著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结:1两组患者透析前后Ad、NAd、PRA水平无明显变化,说明单次血液透析对上述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变化无明显影响。2两组患者透析后NO水平较透析前显著降低、ET-1/NO水平较透析前显著升高(P<0.05),而透析中高血压组患者ET-1/NO的变化率显著增高,透析后ET-1明显增高,说明单次血液透析导致的透析中高血压与ET-1、ET-1/NO的明显增高有关。结论:1单次血液透析可通过改变心输出量和全身血管阻力影响透析患者的血压。2单次血液透析可通过改变ET-1、NO导致全身血管阻力的增高。3内皮功能障碍导致ET-1/NO的变化引起SVR的增加可能是透析中高血压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
其他文献
大学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审美性和工具性特征为一体的课程。在高等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汉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
八里罕方言区位于赤峰市西南方,是处于北京官话区内带有冀鲁官话特点的方言岛。本文描写了八里罕话音系,并将八里罕方言岛内部新老派语音系统加以对比。选取与八里罕方言岛毗
学名:Acanthocalyx nepalensis(D.Don)C.Cannon中文名:刺参本品为川续断科刺续断属植物刺续断Acanthocalyx nepalensis(D.Don)C.Cannon或大花刺续断A.delavayi(Franch.)M.Can
本文以北宋笔记小说《邵氏闻见录》为语料,结合语料库的调查,就词语的立目商补、义项漏收、与书证补充三个方面提出管见,希望能为《汉语大词典》修订完善贡献绵力。全文分为五个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开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选择来中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汉语语言成为他们来华学习的首要选择,这使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在第二语言习得
“一V”相关格式出现频率高,使用广,但是目前语言学界还没有对其专门的相关研究,本文将对“一V”的三个相关格式进行系统研究,分述如下:“一V一个A”通常表现的是主观大量,同时也表
自東漢《說文》問世以來,到清初,已绵延一千多年。在我國文字學史的長河中,也逐渐形成了以之爲中心和基礎的學術潮流。到清乾、嘉、道時期,终於“《說文》學”以其蓬勃的生機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内部控制观念落后、管理机制不完善、组织控制缺陷、缺乏实质性内部审计及信息化控制条件落后等缺陷。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的措施,应着重树立以人为本
语言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上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语言、句法和交际策略上。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
进入21世纪后,第二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迅速崛起,“汉语热”持续升温,国内外汉语教学事业都呈现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