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2011年我国进入了新医改攻坚之年。多年以来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得到缓解,但是根本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日趋严重和国民对健康要求的逐步提高,医疗服务的需求量将大幅上升,公共卫生事业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必将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医院供给卫生服务的供给单位来说,却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非议,并被认为是上诉问题的根源所在。这其中,公立医院又覆盖了近90%的医疗资源,承担了主要的公共卫生职责。然而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始终处于一个较慢的发展阶段,其服务不能得到突破性地改善。因此可以说,公立医院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着"新医改"的成败。
解决:市场经济机制下,公立医院的运营目的应当是在满足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适度追求经济效益。保证和提高公立医院的社会效益最主要就是提高其公益性,其次还包括不断从质量和数量上满足广大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并适度控制费用的增长。而其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建立合理的投入回报机制以吸引财政资金以外的社会资金的进入,即建立多元的融资渠道和科学的补偿机制来实现。值得注意的是,一味的追求资金量地充足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建立完善的行业管理和准入制度以控制我国医疗行业的整体水平。在目前制度环境下,医院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产生了冲突,具体表现为患者和医院,政府和医院之间的冲突。要解决这些冲突只有通过改变目前的制度环境来实现,即首先改变医院的融资渠道。换句话说,在保证公益性前提下,对我国公立医院融资渠道进行扩展是我国医改的必然方向。然而目前,由于一方面财政融资渠道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依靠社会间接融资渠道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医院长期发展,公立医院的融资结构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唯有通过改变社会融资渠道才能得以解决。
结论: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以及杭州市公立医院的具体情况,得出了社会融资渠道急需转变优化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入发达国家在公共基础领域所运用的免税债券、BOT模式等形式来拓展我国公立医院的融资渠道,以寻求公立医院的长远发展的观点。之后,本文结合杭州市公立医院的具体情况,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以上结论进行了验证,结果再次强调了杭州市公立医院融资渠道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