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明清以来的启蒙思潮为大背景,结合清中叶三部小说《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通过对这三部小说文本的分析和解构,研究清中叶反礼教话语的深刻内涵。
绪论部分,通过对“小说”历史的回顾,认为小说具有植根于生活的特点。且《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作为清中叶世情小说的代表,受来自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极大,以此论证将小说作为历史研究史料研究清中叶反礼教思潮的价值及可能性。
正文第一章,论述了礼经礼学发展为礼教的过程。从早期的古礼仪式经孔荀儒学的发挥,经东汉《白虎通义》与宋明理学的改造和完善,在封建皇权的支持下,最终完成了礼教的蜕变。伴随着礼教的形成,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反礼教言行,以魏晋为反礼教的生发期,晚明为高昂期,然后经由清初的沉淀,进入清中叶的反思期。学术发展和文学创作一方面表现出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一方面也表现出对晚明学说的扬弃。
反映在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小说文本中,反礼教的复杂内涵得到了更为形象的体现。第二章以《儒林外史》为研究对象,结合这一时期学术史关于“欲”的研究,分析文本中表现出的抑“欲”下的畸形道德,以及作者在正“欲”下对理想人格的建构,通过揭露和建构两种方式实现了对礼教的批判;第三章《红楼梦》继承了晚明重情的启蒙思潮,以情抗礼,塑造了至情的贾宝玉形象,并构建了一个以情为秩序的大观园来对抗外部礼的世界。第四章李汝珍在《镜花缘》中塑造了百余名有才有胆有识的女性形象,女性能力和社会地位的得到了彰显,对封建女教进行了深刻且生动地讽刺。
与晚明高昂的反礼教姿态不同,清中叶的反礼教话语还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对礼的回归。第五章从对《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情节分析以及《镜花缘》阴阳结构的解读,可以看出“反礼教”话语背后对传统儒家道德观深深的眷念。
总的来说,反礼教,并不是一种颠覆或者革命,它更像一种扩展和自我完善。反礼教者反倒是最信礼教者,因为这种无法弥合的痛苦,使得这些作品最终只能指向虚无,但其中跳跃着的丰富的人性、人情、个性因子,使得这一时期的“反礼教”思潮,具有了通向近代的过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