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筒链式防撞系统的动力响应及防撞性能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n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沿海水域航运的发展,船舶与海上及近岸结构物间碰撞的风险日益增长。船舶碰撞不仅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还对海洋环境、海洋生态等造成严重危害。浮筒链式防撞系统作为一种典型的浮式防撞系统,既能保证被撞结构物的安全,同时兼具船舶友好性、水深和地基适应性强、构造简单方便等优势,极具应用前景。但浮式防撞系统提出的较晚,相关研究非常有限,尤其是关于其海上生存能力、拦防船舶机理、防撞能力计算和评价等关键问题都鲜有研究涉及,制约和限制了浮式防撞系统的应用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浮筒链式防撞系统的水动力响应及船舶撞击时的动力响应进行研究,旨在为该新型防撞系统的安全性评价、拦防机理分析和防撞能力评价等方面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开展了规则波和不规则波作用下浮筒链式防撞系统的水动力响应试验研究。实现对浮筒大幅度运动、浮筒间相对运动、连接缆绳和系泊缆绳受力特征的同步观测和分析,探讨了浮筒链式防撞系统的柔性连接耦合特性及其动力响应随波浪要素的变化规律,进而掌握该防撞系统抵抗极端波况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浮筒在横移、横摇和纵移方向的共振作用对浮筒的运动响应、浮筒间相对运动及系泊缆绳、连接缆绳的受力有显著影响;波浪作用下连接缆绳的受力呈现出强非线性特征,并存在多个倍频组分;与横浪作用相比,斜向波作用下浮筒间的相对运动更为显著,且连接缆绳受力会随波浪入射角的增大而显著增大,会有突出的脉冲峰值。开展了船舶撞击作用下浮筒链式系统的动力响应试验研究。结合电磁式和光学式浮体运动测量方法,实现系统所有浮筒在水平面方向的运动响应、被撞浮筒和施撞船舶所有运动分量的同步量测。对静水中航行船舶撞击、波流驱动失控船舶撞击两种典型工况,分别探究了船舶撞击参数(撞击位置、撞击姿态、相对撞击速度)、波流驱动条件(相对流速、相对波浪周期)对系统动力响应的重要影响,得到浮筒链系统的受力分布随相关因素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船舶撞击下,浮筒链式防撞系统的动力响应均随船舶撞击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船舶侧撞时浮筒运动和缆绳受力均呈线性增长趋势,而船艏正撞时,浮筒运动和缆绳受力分别呈对数和指数增长趋势;船舶正撞比侧撞更为危险,撞击浮筒的中央偏离区域时系泊缆绳的张力最大,而当撞击位置在连接缆绳上时连接缆绳的张力最大,且随船速增长趋势最为突出;波流驱动下,船舶旁靠于防撞系统时并出现挤靠、拍打作用,易引起防撞系统较为显著的动力响应并导致缆绳的疲劳损伤;而在拦防船舶过程中,浮筒链式系统的连接缆绳中有显著的冲击荷载,可达静荷载的1.5~2倍,这些在设计和应用时需要特别注意。探究了浮筒链式防撞系统拦防船舶的机理并对评价其防撞性能。以运动学方程、动量定理以及能量守恒定律为理论基础,通过浮式防撞系统拦防船舶过程中动力响应的分析,得到船舶撞击能的转化过程及传递路径,揭示了浮筒链式防撞系统的防撞机理;提出储能系数和等效吸能区作为系统防撞性能的评价指标,总结其随船舶撞击参数的变化规律,最终给出浮筒链式防撞系统防撞性能的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船艏正撞时,船舶撞击能主要转化为防撞系统的弹性势能存储于系泊缆绳中,系统储能系数随船舶相对撞速呈指数增大,撞击系统端部区域时趋势较快。船舶侧撞时,船舶撞击能主要在横向运动过程中耗散,系统储能系数保持在20%左右,受船舶撞击速度影响不明显。结合吸能范围的影响,浮筒链式系统拦防船艏正撞的能力接近于单根系泊缆绳的储能极限,而系统拦防船舶侧向撞击的能力更为显著,可达到主要撞击接触范围(船舶侧舷平直段)对应系统储能极限的5倍。
其他文献
射频感性耦合等离子体(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ICP)源因具有密度高、装置结构简单以及均匀性良好等优点,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芯片刻蚀、中性束注入以及材料处理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广泛应用。为了满足大尺寸芯片加工的要求,等离子体放电腔室大小不断增大,ICP源面临大面积、高密度以及良好的均匀性很难同时实现的难题,如何在大面积尺寸的基础上获取高密度且空间分布均匀的等离子体已经
二氧化锡(SnO2)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对空气和热稳定,不溶于水,难溶于酸碱,尤其是其折射率达到2.00,且本身为白色,是构筑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结构色材料的理想原料。但与其他无机氧化物一样,SnO2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的刚性结构导致脆性大、难以通过晶格参数的改变实现外界刺激响应,且非相干光散射作用的增强导致其结构色的颜色饱和度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聚苯乙烯(PS)微球蛋白石光子晶体为模板,在构建孔径
太阳能光伏和光热技术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近年来,光伏光热(PVT)热泵技术取得了相比于其他太阳能利用技术更卓越的研究成果,该技术集成了光伏发电技术和直接膨胀式太阳能热泵技术,其显著特点在于能够同时产生电力和热能,相比于其他常规太阳能能源系统形式,PVT热泵技术在制备热水、提升光伏发电效率以及实现高效率的多能联产联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众所周知,一方面,建筑能耗在社会总
电磁波吸收材料是防治电磁波辐射污染的关键材料。水泥是当今建筑行业应用最大宗的基础材料,研发新型高性能水泥基吸波材料对于解决室内电磁波污染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以及拓宽其应用频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仍然存在材料微波吸收性能低、吸波带宽窄、密度大等共性问题。吸收剂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是主导水泥基吸波材料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关键参数,而吸收剂的组成、结构、粒度
超级电容器具有充放电速率快、功率密度高和绿色安全等突出优点,在新能源汽车及工业节能减排等领域显示出巨大应用前景。电极材料是电荷存储和电子传输载体,是决定电容器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多孔炭材料具有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比表面积高和孔道结构可调等优点,是商业化最早也是应用最广泛的电极材料,但受限于储能机理,存在能量密度偏低问题,限制了超级电容器的大规模应用。如何通过比表面积调控、孔道结构设计和功能组分有效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发展,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财富和基础设施,当遭受地震、海啸等极端破坏的情形下,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供水管网系统是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其遭受破坏丧失供水功能时,不仅影响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对于灾后重建及社会生产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供水管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城市灾害防御能力的重要反映,评估供水管网的脆弱性,发现脆弱部分,进而对脆弱部分进行改造,对
从钙钛矿作为光电材料所具有的光学和电学上的理化性质出发,分析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的自发明以来经历的研究历程。根据钙钛矿电池的基本结构,阐述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过程,异质结型PSC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成本控制等方面需要改善的问题,同时基于这些问题综述目前部分中国研究者对于PSC的研究。
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和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推动了可再生资源的发展,开发以生物质和CO2为原料合成化学品的工艺成为热点,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目前这些工艺路线存在产物收率低、生产成本高、反应效率低等问题,制约了其工业化进程。通过概念设计和工艺模拟建立这些工艺路线的生产模型,检验其技术可行性,进而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等方法探索其能源消耗、经济成本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识别发展过程
NAD+依赖的氧化还原酶具有高催化活性、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是制药工业、精细和专用化学品领域生产手性化合物的研究及开发热点。基于序列和结构信息的理性设计以及定向进化,已成为酶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学位论文围绕酶催化循环过程描述:底物迁移和识别、催化反应和产物释放,开展理性设计苹果酸酶、丙氨酸脱氢酶和meso-2,3-丁二醇脱氢酶的研究工作,结果如下:(1)以苹果酸酶(EC 1.1.1.40)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