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史上最严”新环保法的颁布实施以及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施行,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效果。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治理模式逐渐从政府主导的单一环境治理模式转变为政府、市场、社会和企业多方参与的综合环境治理模式。在由企业采取的自愿性环境管理措施中,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环境管理工具。自我国正式引入该标准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申请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目前通过认证的企业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有关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能否提高企业环境绩效的有效性问题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相关研究大都针对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样本而开展,且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一部分学者认为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能够提高企业环境绩效,而另一部分学者则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上述研究结论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分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缺乏运用相关理论深入分析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并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的调节机制和传导路径进行探讨。因此,本文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梳理和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管理过程理论、合法性理论、冗余资源理论和制度理论,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我国2010-2017年间沪深两市A股中属于国家重点监控的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企业财务和制度环境的视角,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影响企业环境绩效及其调节机制和传导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二是企业财务能力和制度压力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影响企业环境绩效中的调节作用;三是企业环保投资和合法性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影响企业环境绩效中的中介作用。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论和观点:(1)通过考察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发现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环境绩效。进一步区分产权性质之后发现,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均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环境绩效,且该正向影响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区分新环保法实施前后发现,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新环保法实施前后均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环境绩效,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正向影响变得更为显著。(2)通过考察企业财务能力和制度压力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影响企业环境绩效中的调节作用,发现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发展能力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政府监管、行业竞争和行业协会均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区分产权性质之后发现,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正向调节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显著,在国有企业中不显著,而营运能力的正向调节作用和发展能力的负向调节作用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均显著;政府监管和行业协会的正向调节作用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均显著,行业竞争的正向调节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显著,在国有企业中不显著。进一步区分新环保法实施前后发现,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调节作用均在新环保法实施前显著,在实施后不显著;行业竞争和行业协会的正向调节作用在新环保法实施前后均显著,政府监管的正向调节作用在新环保法实施前显著,实施后变得不再显著。(3)通过考察企业环保投资和合法性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影响企业环境绩效中的中介作用,发现企业环保投资、政治合法性和商业合法性均起到了中介作用。进一步区分产权性质之后发现,企业环保投资和商业合法性的中介作用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均显著,政治合法性的中介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显著,但在非国有企业中不显著。进一步区分新环保法实施前后发现,企业环保投资、政治合法性和商业合法性的中介作用在新环保法实施前后均显著。(4)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要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强化政府的环境监管职能等对策建议。
本文将力求在以下几点有所创新:(1)引入管理过程理论和合法性理论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与企业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充实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补充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据。目前,相关研究大都由国外发达国家针对本国企业而开展,且多为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的直接检验,理论基础薄弱。本文综合运用管理过程理论和合法性理论,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且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将有助于充实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补充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据。(2)探究了企业财务能力和制度压力的调节机制,从经济条件和制度条件的角度拓展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问题的边界条件研究。以往有关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研究忽略了对其边界条件的考察,本文运用冗余资源理论和制度理论,构建了企业财务能力和制度压力的综合体系,从经济条件和制度条件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考察了企业财务能力和制度压力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中的调节机制,拓展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问题的边界条件研究。(3)探究了企业环保投资和合法性的中介作用,从企业财务和制度环境的视角揭示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的内在传导机制。以往相关研究缺乏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影响企业环境绩效的中介机制的考察。本文基于冗余资源理论和合法性理论,深入考察了企业环保投资和合法性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影响企业环境绩效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打开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发挥过程中的“黑箱”,分别从企业财务和制度环境的视角揭示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的内在传导机制。
本文在梳理和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管理过程理论、合法性理论、冗余资源理论和制度理论,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我国2010-2017年间沪深两市A股中属于国家重点监控的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企业财务和制度环境的视角,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影响企业环境绩效及其调节机制和传导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二是企业财务能力和制度压力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影响企业环境绩效中的调节作用;三是企业环保投资和合法性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影响企业环境绩效中的中介作用。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论和观点:(1)通过考察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发现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环境绩效。进一步区分产权性质之后发现,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均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环境绩效,且该正向影响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区分新环保法实施前后发现,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新环保法实施前后均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环境绩效,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正向影响变得更为显著。(2)通过考察企业财务能力和制度压力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影响企业环境绩效中的调节作用,发现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发展能力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政府监管、行业竞争和行业协会均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区分产权性质之后发现,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正向调节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显著,在国有企业中不显著,而营运能力的正向调节作用和发展能力的负向调节作用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均显著;政府监管和行业协会的正向调节作用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均显著,行业竞争的正向调节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显著,在国有企业中不显著。进一步区分新环保法实施前后发现,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调节作用均在新环保法实施前显著,在实施后不显著;行业竞争和行业协会的正向调节作用在新环保法实施前后均显著,政府监管的正向调节作用在新环保法实施前显著,实施后变得不再显著。(3)通过考察企业环保投资和合法性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影响企业环境绩效中的中介作用,发现企业环保投资、政治合法性和商业合法性均起到了中介作用。进一步区分产权性质之后发现,企业环保投资和商业合法性的中介作用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均显著,政治合法性的中介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显著,但在非国有企业中不显著。进一步区分新环保法实施前后发现,企业环保投资、政治合法性和商业合法性的中介作用在新环保法实施前后均显著。(4)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要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强化政府的环境监管职能等对策建议。
本文将力求在以下几点有所创新:(1)引入管理过程理论和合法性理论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与企业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充实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补充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据。目前,相关研究大都由国外发达国家针对本国企业而开展,且多为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的直接检验,理论基础薄弱。本文综合运用管理过程理论和合法性理论,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且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将有助于充实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补充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据。(2)探究了企业财务能力和制度压力的调节机制,从经济条件和制度条件的角度拓展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问题的边界条件研究。以往有关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研究忽略了对其边界条件的考察,本文运用冗余资源理论和制度理论,构建了企业财务能力和制度压力的综合体系,从经济条件和制度条件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考察了企业财务能力和制度压力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中的调节机制,拓展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问题的边界条件研究。(3)探究了企业环保投资和合法性的中介作用,从企业财务和制度环境的视角揭示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的内在传导机制。以往相关研究缺乏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影响企业环境绩效的中介机制的考察。本文基于冗余资源理论和合法性理论,深入考察了企业环保投资和合法性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影响企业环境绩效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打开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发挥过程中的“黑箱”,分别从企业财务和制度环境的视角揭示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的内在传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