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关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er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关系。这一研究力求回到政治经济学与近代思想史的语境,围绕着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本质的争论,展开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承与批判关系。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分析,马克思正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本质,并提出了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构想。全文结构如下:第一章,政治经济学是现代市民社会的科学理论。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作为市民社会理论终结了政治观念论的传统,通过把经济置于现代政治的核心,为现代政治哲学开拓出一个全新的论域。而康德与黑格尔对政治经济学的观念论反思,既构成了对市民社会的政治性超越,也为马克思在更高的理论界面上展开资本主义批判铺垫了思想史背景。第二章,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认识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古典政治经济学从财产权和经济视角对市民社会的起源进行了历史性分析,它构成了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来源。但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其本质上是一种市民社会理论,其主要目的是论证市民社会的合法性,而历史唯物主义要在“历史科学”的层面上超越市民社会理论,即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三章,社会问题是马克思进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问题路径。青年马克思曾经在法学上为穷人的利益作辩护,但在穷人的利益具有正当性之前,则先有斯密在伦理学上论证穷人和富人具有相同的道德禀赋,从而扭转了西方思想史上对穷人的偏见。古典政治经济学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是诉诸于自由市场,它认为自由交换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和谐。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指出了自由市场的乌托邦性质,证明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才是造成社会问题的全部根源。第四章,马克思重塑了政治经济学的生产概念。斯密的《国富论》具有两副面孔:一方面它从生产视角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阶级冲突,另一方面它又从交换视角说明资本主义是和谐的。前一视角经过李嘉图改造,发展出了“穷人政治经济学”谱系。后一视角则被萨伊和西尼尔继承,形成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富人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不仅继承了“穷人政治经济学”的道义立场,而且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深化了生产概念的规定性,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本质进行揭示,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批判。第五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主题是正义。在现代意义上,正义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斯密所理解的正义主要是指交换正义,李嘉图社会主义者则依据劳动价值论原理把交换正义改写为分配正义。马克思认为,分配正义理论依然囿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科学社会主义则应该奠基于生产领域的革命,通过建构合理的生产方式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真正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前提,即生产正义。
其他文献
笔者在分析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当前大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大学课堂的多媒体课件设计方案。希望通过此方案,设计出更符合高校教学需要的多媒体
<正>很早就有一个愿望:在江南水乡的西塘古镇,租一所老房子,住下。当你入住这里的枕水河畔,看着窗外的小桥流水、青砖乌瓦,时不时有摇橹人的身影在河上悠然而过,夜晚万径人踪
期刊
<正>自从建国初把中学语文学科的属性明确定为基础工具以来,教学大纲虽然经过多次修订,但语文的基础工具属性没有改变。2001年初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经过长时间的讨论
当前学生学业评价以考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有它的优势,也存在不足。新课改背景下,不能单一依靠考试这种评价手段,理想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应是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过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促使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是当今人类社会中极其重要的动力资源和化工原料,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人民生活的
教材提供了课堂教学的材料,但无法完全顾及真实状态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通过学情分析、课堂反馈、作业分析等形式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为教学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一直以来都受到专家学者们的重视。语言不仅仅被认为是交际和认知工具,它更被看作是一个民族自身文化的代码。俄语成语是语言浓缩的精华,也是人类在长期的
GH99合金中加入适量Mg,可使900℃的持久强度明显提高.应用JCXA-733电子探针研究微量元素Mg在GH99合金中的分布规律及对夹杂物分布状态的影响,Mg偏聚于一次碳化物MC相界处并固
为提升煤矿机电设备运转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引入物联网技术,结合山西忻州神达金山矿业12102综采面的实际情况,构建基于物联网的矿井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并基于无线通信技术,
电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能源保障,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和清洁能源,电能的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扩增,以及居民对于电能质量要求的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