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在PKP患者术后复查的CT影像上测量术椎与上下邻椎的平均CT值,统计分析发生骨折邻椎与未发生骨折邻椎的CT值差异显著性,以及术椎与发生骨折邻椎、未发生骨折邻椎的CT比值差异显著性,确定邻椎发生骨折的CT临界值以及术椎与邻椎CT比值临界值,以临界值去预测邻椎发生骨折的风险,并分析该方法对预测邻椎骨折风险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9年01月01日—2021年10月31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脊柱外科因OVCFs行PKP手术治疗的总共465例病例。通过对住院病历资料的筛查发现,有82例患者出现术后其它椎体再发骨折并再次就诊,排除明确的高能量创伤史、非单一其他椎体骨折及非邻近椎体骨折35例后剩余47例,其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38例,55岁为最小年龄,91岁为最大年龄,平均年龄74.21±9.74岁。回顾性分析了47例PKP术后邻椎发生骨折患者的首次PKP术后复查的CT影像资料。使用PACS影像阅片系统及AW Pioneer影像处理系统在CT影像上分别对术椎以及上下邻椎的平均CT值进行测量,记录每次测量的平均CT值以及测量体积。本研究以CT1、CT2和CT3分别代表发生骨折邻椎、未发生骨折邻椎以及术椎的平均CT值。分别对邻椎CT值(CT1和CT2)以及术椎与邻椎CT值比值(CT3/CT1和CT3/CT2)进行统计分析。对邻椎CT值差值以及术椎与邻椎CT比值差值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若差值接受正态性则对数据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若差值拒绝正态性则对数据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数据的差异显著性。再对邻椎CT值以及术椎与邻椎CT比值分别进行交互式点状图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最佳临界值。并评价相应临界值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预测准确性等指标特征。结果:1.对发生骨折邻椎的平均CT值(CT1)与未发生骨折邻椎的平均CT值(CT2)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成对样本t检验,统计量t=12.510,自由度DF=46,P<0.0001,按检验标准α=0.05,CT1与CT2之间差异性显著,有明显统计学意义。2.对术椎与发生骨折邻椎、未发生骨折邻椎的CT值比值进行比较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量Z=5.9683,P<0.0001,按检验标准α=0.05,CT3/CT1与CT3/CT2之间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3.邻椎CT值和术椎与邻椎CT值比值的交互式散点图显示出67.9HU的CT值与15.02的CT值比值可作为预测PKP术后邻椎发生骨折风险的临界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2和0.872,预测准确性分别为90.4%和83.0%。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邻椎骨折的发生率较高,本研究统计结果为10.1%(47/465)。若邻椎发生骨折风险较高可采取提前干预措施,减小邻椎发生骨折的风险,如积极地抗骨质疏松治疗以及佩戴过伸性支具保护等。1.邻椎平均CT值或术椎与邻椎的平均CT值比值可以预测邻椎发生骨折的风险。2.邻椎的平均CT值低或术椎与邻椎的平均CT值比值高是邻椎容易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3.邻椎平均CT值≤67.9HU或术椎与邻椎平均CT值比值>15.02是预测邻椎发生骨折风险的临界值,预测准确性分别为90.4%以及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