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本次新课改的核心。调查显示,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普遍偏低,而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应该从学校教育开始。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课堂的任务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和完善。学校中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教师对不同问题的设置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本研究是在对结构不良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对一位新手型教师和一位熟手型教师的两节课中结构不良问题进行的统计分析和对比。本文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新手型教师和熟手型教师的结构不良问题和结构良好问题的比例如何?新手教师主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熟手教师主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知识类型的不同是否对结构不良问题的数量和分布是否有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对结构不良问题的数量和分布产生影响?通过对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课堂实录的分析和统计,研究的结论如下:1.除了熟手教师在《铁的重要化合物》中结构不良问题数量稍多于结构良好问题外,其它的课中,无论是新手教师还是熟手教师结构良好问题都要多于结构不良问题。2.在相同知识内容教学中,新手型教师的结构不良问题要比熟手型教师的结构不良问题少。3.不同的知识内容:《氧化还原反应》和《铁的重要化合物》,无论是新手教师还是熟手教师,《铁的重要化合物》中的结构不良问题百分比要高于《氧化还原反应》。4.新手型教师和熟手型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新手型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式,熟手型教师采用启发式,换句话说,新手教师课堂的四十分钟几乎都是自己在讲,而熟手型教师给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讲课时间要比新手教师少十分钟左右,但是两位教师的问题总数相差不多,反而熟手教师结构不良问题的数量要比新手教师多。由此可见并不是教师讲的时间越长、内容越多,学生学到的就越多。通过以上的总结,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议:新手教师要注重学科知识体系;教师要重视课堂结构不良问题;针对不同知识内容要区别对待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