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坛紫菜,作为中国南方特有的一种重要经济红藻,被大规模栽培,为此,其生物学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坛紫菜分布在潮间带的上部,经受着多种环境胁迫(如:高温、高阳光辐射及退潮过程中的脱水等),然而,有关其如何响应阳光紫外辐射(UVR:280-400 nm)变化的生理生态学问题尚不清楚。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坛紫菜对UVR的生理响应以及其防御机制,比较不同生活史阶段对UVR响应的光生物学特性。主要结果如下:坛紫菜叶状体的光合固碳速率随着藻体失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当失水达20%以上时,阳光UVR开始引起明显抑制作用。UVR同样抑制丝状体的光合固碳,其抑制率在孢子囊枝阶段低于营养生长阶段。从光系统Ⅱ的有效光化学效率来看,较强的可见光(PAR:400-700 nm)和UVR都能使其下将,这种抑制作用,丝状体要高于叶状体。尽管丝状体对阳光UVR比较敏感,但自然状态下其潜生于贝壳的内层(厚0.06 mm),可遮挡50-80%的UVR,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阳光UVR影响坛紫菜壳孢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和形态建成。阳光UV-B(280-315 nm)辐射通过影响细胞分裂而延迟壳孢子的萌发,并抑制了幼苗的生长,同时还阻碍了细胞的横向分裂;而UV-A(315-400 nm)则对壳孢子幼苗的形态建成有正面作用,能显著促进幼苗细胞的横向分裂。坛紫菜叶状体的紫外吸收物质(UVAC,吸收峰336 nm),沉水状态下不断减少,每天干出失水(3h)处理能维持该类物质的含量;在70-96%失水范围内,干出失水的程度越大,紫外吸收物含量就越高。紫外吸收物含量高的叶状体对UVR辐射的耐受能力较强。从有效光化学效率来看,藻体的UVAC含量越高,UVR引起的抑制率越低;另外,雌、雄藻体不同部位的UVAC含量不同,表现出的UVR抵御能力也不同,含量高的部位耐受UVR的能力强。总之,坛紫菜不同生活史阶段对UVR的响应有明显差异,从UVR对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来看,叶状体抵御UVR的能力比丝状体强,而孢子囊枝阶段的丝状体又比营养生长阶段的强。这种差异与各阶段的紫外吸收物含量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