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轻型及首发的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经至少6个月严格正规的保守治疗无效后,常考虑外科手术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常选择单纯的髓核摘除手术,对于严重的椎间盘退变导致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及不稳的患者,在行减压术的基础上,常采用脊柱融合术,腰椎融合固定是治疗腰椎不稳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但对于很多患者而言,它会增加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从而诱发退变加速。腰椎非融合固定,也称为动态固定,通过非融合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腰椎节段间的应力传导,缓解疼痛并预防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保留其他正常腰椎椎体间的活动度。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阐明其组成结构,原理及特点。通过对新型腰椎动态固定棒进行力学测试,并与坚强固定棒相比较,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1新型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的研制:测量20例健康受试者L1-L5节段椎弓根的宽度、高度、椎弓根通道长度(椎弓根后缘皮质中心距椎体前缘中点)、节段间椎体的活动度。依据影像学资料,提出设计思路,委托华森医疗器械公司加工制造样品。2新型腰椎动态固定棒与传统坚强固定棒的力学测试比较:随机抽取5根动态固定棒与5根坚强固定棒作为受试对象,由万能材料试验机分别加载不同程度的负荷,记录动态固定棒组和坚强固定棒组在不同载荷下的位移改变及绘制力变曲线,结合三角函数表,计算屈曲活动度数,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处理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1自上而下,腰椎椎弓根高度逐渐降低,椎弓根宽度逐渐增宽,椎弓根通道长度差异不大,腰椎各节段活动度逐渐增大,L4/L5节段最大。2在200N生理载荷下,动态固定棒的屈曲度数为6.6°±1.1°,屈伸运动范围为0°~15.4°。动态固定棒组与坚强固定棒组在屈曲活动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该内固定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符合椎弓根的结构特点和腰椎活动度的生理特点,动态固定棒在屈伸、侧弯、旋转等方向保留一定的活动度,是一种新型的腰椎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2在200N生理载荷下,动态固定棒的屈曲活动度为6.6°±1.1°,屈伸活动范围为0°~15.4°,优于传统坚强固定棒,与正常腰椎节段间活动度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