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主要是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提升农民的收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整个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农业政策的目标。由于我国农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农民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而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方法来对农业和农民进行补贴,从而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本文以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选取1995-2009年我国政府对农民的财政支出及农民收入水平的数据,把地理空间因素引入模型,利用各年的截面数据来分析不同省域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第一部分绪论。讲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提出本文研究思路。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及地区间的差距已经成为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而作为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手段促进农民增收就成为一个颇有现实意义的课题。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评述,发现目前国内的相关成果主要是对全国进行整体的研究,因此本文尝试在模型中引入地理空间因素,以此来研究我国财政支农和农民收入的空间相关性问题。第二部分相关理论。回顾了市场失灵以及公共物品的有关理论,并结合农业的自身特点,从理论上分析了财政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必要性。农业所承受的风险很大,而且生产效率很低,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农业进行扶持,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能够更好地改善家庭经营条件,从而增加收入,也有助于刺激农村消费。然后回顾经济地理学的有关方法,并选取多个经济指标,从财政支农、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投入来探讨财政支农的效果。第三部分我国历年来财政支农的研究。分析历年来我国财政支农的力度,从绝对量上看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是从增长速度上看,则一直落后与财政总支出的速度,而且支农结构和制度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导致财政的支持效率低下,很多资金并为有效为农民服务。最后借鉴发达国家财政支农的经验,除了在生产条件上给予优惠贷之外,注重对农业科技和教育的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第四部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空间相关性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在改革初期,由于农业自身的发展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在传统农业受到挑战的时候,大量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非农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部分,现代农民收入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然后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发现,我国各个省域的农民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全域正相关性现象,东部沿海地区大多存在着高值集聚现象,而西部地区则处于低值集聚状态。第五部分我国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异质性分析。首先通过2001—2009年的财政支农和农民收入水平等相关数据,从总体上来研究我国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力度,政府的财政投入确实能够明显地提高农民的纯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也能直接对农民自身的需求产生作用,但是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则会对整个经济增长起到负面的影响。然后使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尝试计算出不同省域财政支农的效率,分析省域之间的差异性,不同地区财政支农的效果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别,而中部地区各省之间的差距是最大的。最后对模型的整体效果进行检验,GWR模型的效果确实能更好地模拟数据。第六部分结论与启示。总结了本文主要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政府除了要完善自身的体制之外,应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对农业科研和农村教育的投入,并做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要缩小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最后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对有关农民收入和各项财政支农没有细分,这些都需要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