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1次 | 上传用户:hyb332145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贫工作是政府在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而精准扶贫则致力于使扶贫攻坚走上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精准化的道路,以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准施策、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来实现摘掉贫困帽子的目的。精准扶贫是立足新阶段、把握新趋势,聚焦当前贫困现状而积极探索出来的一条治贫、脱贫的新路子,精准扶贫对摆脱贫困、促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样惠及亿万人民的伟大项目,却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其对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强的危害性,不仅会影响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还对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心理具有误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对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因素。本文以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为切入点,在对国内外腐败治理研究的基础上对精准扶贫腐败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从扶贫、精准扶贫、腐败等概念出发,并以寻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为依托,通过对一系列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腐败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扶贫腐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腐败主要表现为:精准识别中优亲厚友、挪用专项扶贫资金、贪污侵占扶贫资金、扶贫过程中违规收费收受贿赂,并且呈现出腐败主体基层化且群体化、腐败涉及面广且手段多样、腐败地区分布广且西部腐败情况严重、腐败金额差距悬殊且社会影响恶劣等方面的案例数据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扶贫干部自身素质低,法纪意识薄弱;其二,扶贫资金和信息管理存在漏洞;其三,扶贫监督不完善;其四,扶贫腐败惩处力度弱。可以说,腐败主体的主观寻租动机及客观的寻租机会,都助长了扶贫腐败的风气,而要真正扭转这种风气,彻底解决精准扶贫中的腐败问题,还需从加强教育、规范管理、完善监督及严肃惩处等方面着手,让扶贫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只有这样才能让扶贫资金发挥作用,让扶贫回归正轨,让精准扶贫更好发力,更好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胆石症患者医疗费用的动态变化,重点着眼于研究其手术治疗医疗费用的平均水平。方法 典型调查分析。结果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不同付费方式费用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
河南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党中央提出的"打造'三个高地'"的描述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这一新的提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
针对目前财政信息化实施阶段缺乏明确的界定和科学的指导,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的实际.本文将借鉴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理论,构建财政信息化实施能力成熟度模型FII—CMM,找
目的对多功能家具的可持续性进行研究,延长多功能家具的使用周期,增加可循环使用的概率,减少废旧家具的浪费率,提高多功能家具的整体利用率。方法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对多功能
本文旨在研究反语的理解问题。文章首先论证了传统反语理论的弊端与不足,继而探讨了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反语回应理论,认为该理论更好地揭示了反语的回应性本质,比传统反语理
虽然收入差距扩大是工业化和经济转轨阶段的普遍现象,但我国居民收入从世界上最平均的国家,变成世界上差距最大的国家只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为国际所罕见。而收入差距过大,不
探讨了对不同的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对魔芋中水溶性多糖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魔芋中水溶性多糖的提取的最适宜条件是料液比为1:100,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