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贫工作是政府在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而精准扶贫则致力于使扶贫攻坚走上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精准化的道路,以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准施策、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来实现摘掉贫困帽子的目的。精准扶贫是立足新阶段、把握新趋势,聚焦当前贫困现状而积极探索出来的一条治贫、脱贫的新路子,精准扶贫对摆脱贫困、促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样惠及亿万人民的伟大项目,却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其对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强的危害性,不仅会影响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还对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心理具有误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对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因素。本文以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为切入点,在对国内外腐败治理研究的基础上对精准扶贫腐败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从扶贫、精准扶贫、腐败等概念出发,并以寻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为依托,通过对一系列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腐败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扶贫腐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腐败主要表现为:精准识别中优亲厚友、挪用专项扶贫资金、贪污侵占扶贫资金、扶贫过程中违规收费收受贿赂,并且呈现出腐败主体基层化且群体化、腐败涉及面广且手段多样、腐败地区分布广且西部腐败情况严重、腐败金额差距悬殊且社会影响恶劣等方面的案例数据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扶贫干部自身素质低,法纪意识薄弱;其二,扶贫资金和信息管理存在漏洞;其三,扶贫监督不完善;其四,扶贫腐败惩处力度弱。可以说,腐败主体的主观寻租动机及客观的寻租机会,都助长了扶贫腐败的风气,而要真正扭转这种风气,彻底解决精准扶贫中的腐败问题,还需从加强教育、规范管理、完善监督及严肃惩处等方面着手,让扶贫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只有这样才能让扶贫资金发挥作用,让扶贫回归正轨,让精准扶贫更好发力,更好维护人民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