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氧化物负载型吸附剂的制备及其CO2吸附性能的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jxiaofei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CO2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其中燃煤电厂烟气是CO2排放的主要来源。作为碳排放大国,控制CO2的排放应对全球变暖,对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认为是控制CO2排放最有效的手段,其中CO2捕集占总成本的70%左右,因此开发效益性、稳定的CO2捕集技术至关重要。目前,液体胺吸收法是捕集烟气中CO2最为成熟的工艺,但该法存在再生过程能耗高、设备腐蚀严重、蒸汽高压、溶剂易降解等缺点。吸附分离技术具有较低的运行成本、易操作和低能耗等有点,是一种很有希望取代传统胺吸收法的CO2捕集方法,其关键是开发高效的CO2吸附剂。本论文利用固态热分散是将金属氧化物引入到物理吸附剂中,从而制备得到MgO负载型吸附剂和过渡金属氧化物负载型吸附剂,利用XRD、BET、SEM等表征手段获得吸附剂的结构和物理特性,然后采用静态等体积法研究吸附剂对CO2吸附能力、吸附选择性、循环稳定性以及吸附热等,利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不同过渡金属氧化物与CO2分子之间的作用机理。表征结果显示利用固态热分散法制备吸附剂的活性组分可以很好的分散在载体表面;吸附结果表明制备的金属氧化物负载型吸附剂对CO2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吸附选择性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是从混合气体中捕集CO2的一种有前途的吸附剂;吸附热的结果表明制备的金属氧化物负载型吸附剂与CO2之间的作用力是介于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间。利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优化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构型,计算过渡金属氧化物与CO2分子之间的结合能以及吸附前后CO2的净电荷数,结果表明CO2与Fe2O3存在四种较稳定的构型,当CO2以C原子的形式位于Os原子的顶部,而两个O原子分别与两个相邻的Fe1表面原子相连,形成一个C-O键和两个Fe-O键,此时的构型最为稳定;而CO2与ZnO,NiO和CuO存在三种比较稳定的吸附构型,其中CO2与底物表面上配位未饱和的O,过渡金属的η2-C,O二齿吸附,此时的构型最为稳定;NiO与CO2之间的结合能最大,具有最稳定的构型。
其他文献
思想政治课能够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提高初中生的政治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但思想政治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大量概念和专业词汇,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难度,甚至给学生带来"枯燥、刻板"的固有印象。中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计划,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
期刊
基于减少切削液的使用,本文研制和使用刀屑界面持续润滑刀具,通过连续切削试验从切削力、摩擦系数、刀屑接触长度、切屑形貌和刀具磨损等方面分析织构间距对持续润滑刀具切削性能及润滑机理的研究。对持续润滑刀具表面织构进行设计。选择斜纹平行状微织构,即平行织构和主切削刃之间的角度为45°。利用有限元分析YW2硬质合金刀具在不同织构参数下的应力分布,确定最佳织构参数:沟槽宽度0.1mm,深度0.1mm,距离主切
蓝色有机荧光材料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的全色显示与固态照明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蓝光有机材料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大多数性能优异的蓝光分子的设计合成过程复杂繁琐,而简单的合成过程很难得到性质优异的蓝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并且复杂的合成过程无疑会增加其成本,限制下一步的商业化应用。2.在设计HLCT型蓝光分子方面,很难把握电荷转移态(CT态)分量和局域态(LE态)分量的平衡。过强的
煤化工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废水水量大,水质复杂,含有大量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经预处理及生化处理后的废水中仍然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其中又以酚类污染物为主。强化煤化工废水中污染物的处理对确保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酚类物质的有效去除是实现煤化工废水无害化处理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煤化工废水中常见的酚类化合物为目标污染物,分别采用均相类芬顿法、非均相类芬顿法和厌
白炭黑是目前橡胶工业领域仅次于炭黑应用最多的补强剂。白炭黑填充橡胶制备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耐老化及良好的弹性性能,广泛应用于车辆、仪器、航空等领域。这类材料经常应用于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温度对其使用性能具有影响,因此研究白炭黑填充橡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温度相关性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确保实验材料性能稳定一致,通过改进沉淀法制备白炭黑作为实验原材料,同时采用改性剂KH-57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软件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各行各业对软件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软件质量的高低与软件中所存在的缺陷息息相关,软件缺陷的存在使得软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面临严重的威胁。如果等到软件投入使用后才发现其中的缺陷问题,可能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如何快速、准确地预测出软件中的缺陷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基于机器学习的软件缺陷预测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学者将软件缺陷预测问题转化为机器学习中的
纳豆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微生态食品近年来因其溶血栓、防癌症、降血压等功效而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箭筈豌豆一直以来用作绿肥、牧草等使用,开发箭筈豌豆作为纳豆产品,可以较好的利用我国的箭筈豌豆的资源及其营养价值,提高市场上纳豆产品的多样性。本论文以箭筈豌豆为原料发酵制作纳豆,探究其发酵工艺及抗氧化能力。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市场上销售的纳豆产品中分离提取纳豆芽孢杆菌,采用菌株在酪蛋白平板培养基上产生的
氮碳共渗,是以渗氮为主,同时渗入碳以提高其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和耐蚀性能等的一种化学热处理工艺。根据温度不同又可分为铁素体氮碳共渗和奥氏体氮碳共渗,目前工业生产应用中主要以铁素体氮碳共渗为主,奥氏体氮碳共渗处理后表面形成ε相化合物层,次表层得到奥氏体淬火层,再经时效,化合物层发生时效效应,硬度可到1000HV0.1,淬火层的残留奥氏体也能分解,硬度也明显提高。零件处理后,耐磨性好,变形较小,又能
超疏水材料来自于对自然的仿生研究,在防污,减毒,防冰等领域中具有很大的潜力。而优异超疏水性和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往往难以兼顾,制造稳固、耐久的超疏水材料目前仍然具有巨大挑战性。本论文以硫化的硅橡胶为基材,利用硫化硅橡胶易溶胀的特点,基于界面扩散反应和溶胶-凝胶技术,在硅橡胶表面原位生成无机纳米颗粒以构筑粗糙结构,系统研究了制备工艺对表面形貌、超疏水性能及超疏水性能的稳定性,并对超疏水硅橡胶的排水性、自
氨(NH3)被认为是对人类和生态系统最有价值的化学物质之一。工业NH3生产仍然以传统的Haber-Bosch工艺为主。然而,恶劣的操作条件和生产高纯度原料H2的过程会导致大量的CO2释放和能源消耗。环境条件下的电化学N2还原反应(NRR)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方法,因为它可以利用可再生的水能、风能、太阳能或核电所获得的电能。目前主要受到非极性N≡N键和竞争性析氢反应(HER)的限制。开发具有高活性和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