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陆地区的城镇化速度举世瞩目,由此带来了大量的城市建设,相当一部分城市历史街区在这个过程中消失。而这些历史街区一般是一个城市的起源发展的见证,保留有大量文化遗存,是一方人民精神寄托,也是城镇居民的精神领地。因此历史地段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大陆与台湾地缘相近文化同宗。本文所选取的厦门中山路和台北迪化街历史街区在形成之初的建设者都是厦门人(台北迪化街为厦门同安移民所建),因此早期形成的空间形态极为类似,但在之后的发展历程上则不尽相同,通过两者的对比可以区分历史街区构成要素和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将空间形态分为两方面来研究,一方面是构成要素,另一方面是影响要素。二者具体的构成逻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空间构成逻辑往往是自然要素直接影响的,诸如地貌山形、水系岸线都属于此类;第二层空间构成逻辑包括历史沿革、城市建设和法律法规等。空间构成逻辑本身会影响构成要素,其组合方式同样会对构成要素造成影响:两层逻辑若能重合则形成比较规则的城市空间形态,否则,城市空间就会呈现一种无序性。这也就解释了在类似的影响要素下为何会形成不同的空间形态。台湾地区针对历史街区物质空间保护出台了灵活性更强的容积率转移政策,同时为应对街区衰败目前有积极倡导URS计划。前者即保证了土地所有者的财产利益又能够保护历史街区整体空间形态;后者通过街区业态升级,增加居民福祉提升社区认同感。两种方法均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