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面肌电图分析合谷刺法激活臀肌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来源 :福建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ke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观察合谷刺法对脑卒中患者臀肌电生理的改变,并采用相关量表评价其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64例患者均分为合谷刺法组和对照组,最终每组各完成31例,两组均予内科基础治疗、常规针刺和康复训练,合谷刺法组在此基础上,在患侧秩边、居髎、环跳穴行合谷刺法。两组均进行为期4周、每周5天的治疗。在首次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双侧臀大肌、臀中肌、股直肌的表面肌电检测,观察治疗前后均方根值(RMS)及中位频率(MF)的变化,在首次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对患者进行下肢Fugl-Meyer评分(FMA)、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FAC)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并在治疗周期结束两个月后进行步行安全性随访。结果:(1)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1)健侧负重、患侧迈步:治疗后,合谷刺法组患侧臀大肌、臀中肌RMS上升(P<0.01),患侧股直肌RMS下降(P<0.05),健侧臀大肌、股直肌RMS下降(P<0.01),健侧臀中肌RMS下降(P<0.05)。对照组患侧臀大肌、臀中肌、股直肌RMS上升,健侧臀大肌、股直肌RMS下降(P均<0.05),健侧臀中肌RMS治疗前后相当(P>0.05)。(2)患侧负重、健侧迈步:治疗后,合谷刺法组患侧臀大肌、臀中肌RMS上升(P<0.01),患侧股直肌RMS上升(P<0.05),健侧臀大肌RMS下降(P<0.01),健侧臀中肌、股直肌RMS下降(P<0.05)。对照组患侧臀大肌、臀中肌RMS上升(P<0.05),患侧股直肌RMS上升(P<0.01),健侧臀大肌RMS下降(P<0.05),健侧臀中肌、股直肌RMS治疗前后相当(P>0.05)。(2)表面肌电图中位频率(MF):各动作状态下,治疗后两组双侧臀大肌、臀中肌、股直肌MF均上升(P均<0.01),合谷刺法组患侧MF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3)下肢FMA评分:经整体分析,时点的P<0.01,时点*组别的P<0.01,组别的P<0.05。治疗2周后两组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4周后合谷刺法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4)FAC评定:经整体分析,治疗2周后两组评定无差异(P>0.05),治疗4周后合谷刺法组评定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评定与时间变化均相关(P<0.05),合谷刺法组与时间的关联性较对照组强。(5)BBS评分:经整体分析,时点的P<0.01,时点*组别的P=0.01,组别的P<0.05。治疗2周后两组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4周后合谷刺法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6)步行安全性随访:合谷刺法组跌倒发生率为3.23%,低于对照组12.90%。结论:合谷刺法能有效激活患侧臀肌,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博弈参与人在不完全信息下考虑具有时滞的动态决策问题,就双寡头古诺特博弈中的参与人在重复博弈中能否通过tit-for-tat策略机制达成合作的问题而建立了具有时滞结构的古诺特博弈的合作模型动力系统,分析其动力学特征和性质。首先,本文讨论了具有合作意向的参与人且带有时滞结构的双寡头博弈模型。模型假设具有合作意向的参与人采用tit-for-tat策略且具有时滞的动态调整方法。本文建立了相应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