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以气流受限,且不能完全逆转为特征的疾病。由于其发病率、致残率与病死率高,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COPD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肺气肿在病理学上表现为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明显纤维化,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构建肺气肿动物模型有助于肺气肿发病机制的研究。肺气肿外科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肺减容术(Lung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 LVRS)是一种目前能够明显改善终末期肺气肿病人呼吸困难,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术方法。目前认为LVRS治疗肺气肿的重要机制是通过局部切除或折叠过度气肿的肺组织以解除肺气肿组织对相对正常肺组织的压迫,恢复肺弹性,减少气道梗阻,改善膈肌和胸廓的运动功能,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和血流动力学,最终改善病人肺功能和缓解呼吸困难症状。但关于LVRS治疗重度肺气肿的机制研究大多是通过临床现象进行的理论推测,其基础理论研究报告较少。近年来研究发现肺气肿对膈肌收缩功能有明显的影响。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有关它的结构、功能和代谢,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有关膈肌疲劳时的膈肌生物力学特性及其细胞骨架蛋白表达,还研究甚少。本试验重点考察肺气肿兔膈肌生物力学特性在肺减容术前后的变化,为深入探讨LVRS治疗重度肺气肿的机制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肺气肿组(B组)、假手术组(C组)和双侧肺减容组(D组),每组10只。A组室温常规喂养,余3组采用烟熏4周后气管内滴入0.4%木瓜蛋白酶0.5ml/kg,继续烟熏4周诱发肺气肿。A组和肺气肿模型组各取5只行肺功能检查,证明B、C、D组均已出现肺气肿特征(肺气肿动物模型已由我科谭群友、龚太乾博士课题完成)。B组按常规饲养。C组仅行胸骨正中劈开进入双侧胸膜腔,不切除肺组织。D组行胸骨正中劈开后,切除右上肺叶和左上肺叶上1/2减容。肺功能测定、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膈肌透射电镜观察、各实验组兔膈肌条收缩与疲劳特性、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断裂伸长率等生物力学特性检测;采用RT-PCR法检测膈肌组织中Titin和Nebulin这两种骨架蛋白mRNA的表达。同时结合肺功能、肺组织病理学的变化,评价肺气肿兔膈肌生物力学特性在肺减容术前后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