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材料性质和呈现时间对Stroop稀释效应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bu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一般认为,念字和说出字体颜色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John Riddly 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利用刺激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红”这个字,要求被试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念字的读音,即回答“蓝”。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Stroop稀释效应是指在Stroop效应的色词-色块范式中若增加无关词作为分心刺激,Stroop效应将被大大削弱的现象。目前对这一现象做出系统性解释的主要有早期注意捕捉理论、早期视觉干扰理论、后期注意捕捉理论和材料加工资源有限理论。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分析与比较,发现每个理论都既有其合理处,又有其缺点。材料加工资源有限理论相对弥补了前三个理论的不足,但对于材料性质是否相同的分类没有客观标准,除了探索材料性质这一因素外,没有对诸如刺激呈现位置、呈现时间等其他的变量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文章以汉字词语为实验材料,目标刺激分为方块、中性词和数字三类,干扰项为色词。通过三个实验来探讨Stroop稀释效应的机制,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程序用E-Prime软件编制而成,共有78名大学生被试参加实验。结果发现:(1)采用汉字材料,目标刺激(中性词)性质与分心刺激(色词)相同时,产生了Stroop稀释效应;目标刺激(数字)性质与分心刺激(色词)不同时,未产生Stroop稀释效应,证实了材料加工资源有限理论。(2)目标刺激的材料与分心刺激的材料是同质时,强迫被试加工分心色词,按照材料加工资源有限理论的假设,应该会对目标刺激产生干扰,产生强烈的Stroop效应,但结果发现Stroop效应反而被大大削弱了,这用材料加工资源有限理论无法很好的解释。说明只有空间注意不一定使得分心刺激得到加工或者加工处于初级知觉阶段,不足以达到语义程度时,便不会对目标刺激产生干扰,也就不会产生Stroop效应。(3)考察三种不同的目标刺激下Stroop效应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时间阶段,被试对分心刺激的加工程度。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被试分配给分心刺激的时间越来越充足,加工资源越来越多,加工程度也从感知觉加工深入到语义加工,Stroop效应也随之慢慢增加,稀释效应消失。最后得出结论对分心刺激的加工程度取决于呈现在视野中央的目标刺激材料的性质和刺激呈现时间。刺激呈现时间足够长时,目标刺激材料性质不影响Stroop稀释效应的强弱;只有当刺激呈现间不充足时,目标刺激材料性质才会影响Stroop稀释效应强弱。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自我监控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学生的学习有了全新的理解。自我监控强调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主动调控,并认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职业教育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劳动者就业的一种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还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全面提升区域经
实验目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女性绝经后常见的一种疾病。本研究采用去卵巢大鼠模型模拟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状况,探讨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减缓去卵巢大鼠骨量丢失的作用机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