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是资本市场的源头活水,随着IPO逐渐常态化,大量资金流向上市公司,有助于改善金融资源配置。但是,部分上市公司无法有效地利用募集资金,IPO募集的资金成为了对上市公司过去业绩的“奖励”,而非对实体项目的投资。针对IPO募集资金使用效率的研究大多以上市公司业绩为衡量标准,本文则关注微观层面IPO募投项目实际投入与产出,通过调查形成一篇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投资进度与实际产生效益的调查报告。由于数据搜集工作量大,此类研究较少,本文具有一定创新性。本文选取2009-2014年上市的创业板公司共404家,募投项目3026个进行研究,发现截至2016年底创业板IPO募集资金总体投入率达到90%,但超过50%项目无法按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上市后第三年总体投入率仅达到60%;承诺投资项目投入率低于超募项目;募集资金近50%用于新建项目,各20%用于投资并购、补充流动资金,承诺项目主要投资于新建项目,超募资金则大量用于投资并购和补充流动资金,经过募投方向变更后,大量募集资金转为补充流动资金;创业板募集资金投入速度有逐年加快的趋势。对可以产生效益的项目进行分析后发现,上市后达到预计效益的项目最高不超过70%。在创业板总体市场除去未披露或未实现效益项目,完全有效的投资项目每年为上市公司带来相似的回报收益率,为投资者带来逐渐增长并稳定但略低于前者的回报。投资者获得约30%收益率,上市公司约在33%左右。但实际上上市公司在募投项目产生稳定现金流之前,年平均收益率略高于10%。